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孩子一起读通鉴的乐趣之刘恒被召去当皇上的故事

(2012-01-04 09:55:30)
标签:

亲子共读

学古文

通鉴

睡前故事

育儿

分类: 泥巴闲聊

    偶然的机会发现临睡前为孩子读点儿古文很有助于睡眠,所以近来一直选读《资治通鉴》作为睡前故事,读一段原文,随口解释一下(解释不清楚的或者自己也不明白的就跳过去),有时干脆也就不解释了。女儿听到有兴致处,附和几声,自觉无味处,合眼休憩……通常不久就呼呼大睡去者。

 

    不过有时也真能读到连孩子都觉得有点意思的地方,一时竟忘记了睡意。某晚读到刘恒(当时的代王、后来的汉文帝)被招去当皇帝的那一段就觉得很有意思,主要是那一段把刘恒谨慎异常的性格讲得特别透彻(其实也相当简洁)。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80年,刘邦的老婆吕后去世之后,因为不满吕氏当权,刘家的王以齐王为首起兵闹事,诸大臣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乘机发动宫廷政变,一举诛灭了吕后扶植起来的吕家势力。此时,宫廷里还有个小皇帝刘弘(12岁),但那是吕后命人抱给儿媳妇(也是外孙女)抚养的孩子,大臣们害怕他长大之后对大伙儿不利(比如秋后算帐什么的),就说他不是汉惠帝的亲儿子(天知道是不是),准备找人替换他来当皇帝,以确保刘家血脉的纯正,同时也确保自身的安全。于是他们就商量开了——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所谓阴谋,这里没有贬义,就是偷偷商量,当然不能给小皇帝知道;所以后来也是“阴使人召代王”,就是偷偷地派人去请代王。大臣们认为最佳候选人有两位: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和目前年纪最大的儿子代王刘恒。大家选中了刘恒,除了他确实有仁孝的名声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母亲薄氏那一家特别低调,比较环保无公害:)

 

    ——下面就要说到代王刘恒的反应了,虽然对他本人的文字不多,但很有力度,简洁明朗地勾勒出他的性格。括号里是某甲的议论。

 

    代王问左右(刘恒听说大臣召他入京,没有任何反应,马上先听听身边人的意见),郎中令张武等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郎中令是负责守卫内廷的,从这一段意见来看,张武趋向于保守)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中尉宋昌在信息很少的情况下,通过一番逻辑推理准确地猜到了朝中诸大臣的意图。中尉是统领首府卫戍部队的,宋昌这一段话显示出他有极好的判断力,也说明他更适合主持对外事务,他对这件事的主张是非常积极的。)

 

    ——刘恒得到了两方面的意见:张武说与宋昌说,从宋昌的话里来看,张武的说法应该是大多数意见,当时支持宋昌的意见的人很少。但显然宋昌的说法打动了刘恒,也许与他的判断也是相符的,于是他开始心动了。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有采取行动。接着去咨询相关人士。

 

    代王报太后计之。(当年刘恒23岁,碰到这种大事问问母亲薄氏是很应该的,另外刘恒也是个名声在外的孝子)犹豫未定,卜之,(连她妈妈也犹豫了,可见是有遗传基因的,于是他们算了一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到底这一卦是真是假,是预测学上的经典成功案例,还是算命先生尽往好里说呢?——也只有天知道。不过汉人对此颇信,也是事实。)

 

    ——问过母亲,占卜得到上上签之后,按理说23岁的小伙子刘恒应该行动了吧。还不呢!他还觉得不够保险,继续做试探。

 

    于是代王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这回他请娘舅先出马去问问再说,而且直接去问当时诛灭吕家功劳最大的绛侯周勃,选择去问周勃而不是问丞相陈平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周勃是出名的比较憨厚之人,不喜欢文人的那套拐弯抹角,而陈平是出名的计谋之士,城府太深。探听情况自然要问比较直爽的人。)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无可疑者。”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

    ——派娘舅去问过周勃,刘恒已经基本确信宋昌的判断是准确的。他决定可以出发了,但是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去吗?不是的,他还要做些准备。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从诣长安。(刘恒随身带的人不多,但都是他最亲信的人) 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高陵离长安还有几十里路,刘恒到这里停下来,先派最有判断力的宋昌去探路,万一有什么危险,还有逃命的机会。)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昌还报。(宋昌回来报告说,丞相以下的高级官员都来了,显然没有要设陷阱捕杀他的迹象!)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周勃当时的说法大概是,请代王到一边没人的地方私下里说话,估计是当时还觉得有必要“偷偷地”奉上玉玺和兵符,但宋昌立刻制止住了,其实这也是刘恒的意思。)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刘恒这一路去长安,其实也是很凶险的,万一真有人设陷阱或者旁人(比如说知道消息的齐王吧)半途截杀,他也可能是有去无回,所以他步步谨慎。可是都等到周勃跪在地上献上玉玺的时候,他居然并没有欢天喜地地接下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而是客客气气地说:“等我们到代国国宾馆再作商议吧。”为什么呢?一方面确实这人处事非常低调,另一方面奉上玉玺的只有太尉周勃和一干大臣,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文官之首丞相陈平呢?刘恒这小伙子心里仍然不踏实。

 

    后九月,己酉晦,代王至长安,舍代邸,群臣从至邸。丞相陈平等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当奉宗庙。大王,高帝长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遂即天子位。群臣以礼次侍。

    ——到了代王国宾馆,某种程度上算是到了代王自己的地界(相当于领事馆吧),这时丞相陈平再率领文武大官恳请他当皇帝。他这就该答应了吧,的确是答应了,可是还是先在朝西的宾客位置上谦让了三遍,然后又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上又谦让了两遍,最后才“勉勉强强”答应下来了。多累啊!

 

    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臣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仆汝阴侯滕公入宫,前谓少帝曰:“足下非刘氏子,不当立!”乃顾麾左右执戟者掊兵罢去;有数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张释谕告,亦去兵。滕公乃召乘舆车载少帝出。少帝曰:“欲将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舍少府。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报曰:“宫谨除。”

    ——这一段讲东牟侯刘兴居与滕公夏侯婴去除宫,就是说把12岁的少帝刘弘给弄出宫来给刘恒腾出位置。

 

    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

    ——这一段也很有意思。除宫之后,刘恒带人要进未央宫,可是门口还有十个拿着武器的守卫拦着不让进宫门。按理说,此时已经拿到玉玺的刘恒完全可以命人把他们斩了或是赶走,可是他还是很有礼貌地请来了太尉周勃,周勃去到下命令才放刘恒进宫。

 

    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恒山王及少帝于邸。文帝还坐前殿,夜,下诏书赦天下。(摘自《资治通鉴》卷十三)

    ——前面讲了一大段刘恒犹犹豫豫地跟着大臣们进长安入宫来当了皇上,可是一旦进宫,他立刻做了几个决策:先封宋昌为首都卫戍部队总司令,统领南军和北军(在诛灭吕家时,周勃仅仅骗夺了北军的兵权就控制了大局,可见这个位置的重要性);再封相对保守也同样贴心忠诚的张武为宫廷禁卫军司令;毫不犹豫地分派各部门立刻把少帝刘弘和另外几个疑似吕家背景的刘姓王诛灭,所谓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当然这也很可能是诸大臣的意见;并且立刻当夜升殿当皇上,连第二天都等不及了!瞧这一天过得多惊心动魄!

 

    从最后这一小段又可以看出,汉文帝刘恒表面上非常低调,谦和恭谨,但政治才能也是异乎寻常的高,该做的事情处理得特别麻利,干净利落。这一面大概是他爸爸刘邦的基因。

 

2012年1月4日阿甲记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