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书〗我和女儿最爱听的几部书

(2009-07-10 09:32:21)
标签:

阿甲

荐书

儿童教育

评书

相声

袁阔成

刘宝瑞

姚锡娟

育儿

分类: 泥巴推荐

    我多少是在无意之间培养出筱音听评书的热情的。

    我从小就是评书迷,这对于生活在广播盛行的前电视年代的孩子不足为怪。记得小时候最迷的是刘兰芳的《岳飞传》和《杨家将》,不过慢慢长大后,口味也渐渐变了。我迷得最持久的是两部书:袁阔成的《三国》和张悦楷的《小李飞刀》(粤语评书)。前者比较容易找,2001年我购得一套“家佳听书馆”的《三国》,反反复复听,越听越过瘾。于是将它拷贝在移动硬盘和任何一台我可能使用的电脑上,以便随时享用。

    我最常听评书的时间是做饭的时间。烹饪自有其乐趣,可是日日为之难免也显得有些闷烦,如果能佐以听评书之乐,自然畅快。我在厨房里总要配一套可听评书的设备。有时饭菜做好,可评书正说至酣畅处,实在不忍就此放手,就得移到饭桌上接着听。所以这套可听评书的设备还须是可移动的,大致理想的配置是一台笔记本配一对的小音箱,精巧一点用MP3配一对有源小音箱。小音箱的音色无关紧要,但音量要足,你想厨房里各种设备开启后,要想听清楚说书可不太容易。

    筱音最初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凑过耳朵来听,后来不知怎么也上瘾了,我做饭的时候她也要跟到厨房里来听。我就顺便派她淘米洗菜,削土豆、切番茄、打鸡蛋之类,她倒是乐得帮忙。有一阵子我听《三国》是循环听的状态,听完一遍马上又从头听起,她就跟着我这么听,大致比较完整地听了一遍。你要听过就知道,这部书是极长的,对于六、七岁的孩子,能从头到尾听完挺不容易的。我看她这么有瘾,就专门为她收集可听的书来试着听,这几年就借着每天做饭、吃饭的当口,也听了不少书。其中有特别着迷的,也有一般喜欢的,还有听着听着实在没耐性听下去的。我这里就介绍几种她特别喜欢我也觉得特别好的书,这些可听的书目前一般都能在网上下载,有的也有电子产品可购买。我这里只管介绍哈:)

 

    1、袁阔成的《三国》
    超级棒:★★★★★
    简介:说三国的评书其实有很多版本,我独爱袁氏三国,仔细想来,原因有二:一是雅,二是出神入化。这需要特别解释一下。
    评书(评话)本出自市井文化,其间充斥民间俚语本不足为怪,但有的说书段子中夹杂着许多粗言秽语,难免令自重身份的文化人摇头。比如另一位评书大家单田芳先生走的就是这种传统之路,他说的《水浒》《隋唐演义》等也是极为经典的书,书中说到各色江湖人物、草莽野夫也都是栩栩如生,不过这些书中人物几乎个个都是粗言秽语,“他妈的”之类国骂随处可见。其实想来他们原本便是如此吧,但总觉得和孩子一起听着颇为别扭。
    相比之下,袁阔成说的书就实在雅得出奇,有时你甚至感觉他说得实在是文绉绉的,但仔细听来仍然是从民间口语而来,只是这位说书大师处理得特别干净。有一次我听到书中说到刘、关、张三人一顾茅庐,寻孔明不遇而返,听到袁先生借刘备之口对卧龙岗风景的赞美,忍不住神往起来。这一段是那种情景交融的典范。它让我突然感悟到原来口头语言艺术也可以达到如此精致、传神、完美的程度。袁阔成为说《三国》这部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甚至参考了失落到日本的版本。在说书的过程中,每当一位重要的人物去世时,袁先生会对此人的生平和功过做一番详细的评论,其高妙之处远超过一般的研究者的水平。所谓“评书”、“评话”,本来就是说故事兼评论的。
    而说到出神入化,在评书的艺术中,我理解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口头语言营造氛围,令听众如身临其境一般;一是用口头语言刻画描摹人物的性格。袁阔成的《三国》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是后者。我最爱听古城会那段“飞将军”会关羽的段子,百听不厌,在那一段中一个非常可爱的张飞的形象,活脱脱如在眼前。
    与众多名气很大的说书艺人相比,袁阔成还有一点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幽默”二字,似乎是他天性禀赋中的、骨子里面的东西,无法模仿,也难以习得。另有一位评书名家田战义先生说得也挺好,而且听说曾师从袁阔成,说书的味道也确实有几分相像,可两者相去最远的就在这“幽默”二字上。如果听惯了袁阔成,突然改听田战义,真有一种索然寡味的感觉。当然田先生的评书(比如《李自成》)是有另一番风味的。

 

    2、袁阔成的《封神演义》
    非常棒:★★★★★
    简介:这部书可能也有多个版本,但我只听过这个版本,只是为孩子找书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我自己不能算特别喜欢,但女儿却是最喜欢的,其热爱程度尤胜于《三国》。我仔细想来,恐怕是因为这部书很有神话、民间故事的趣味,某种程度上也接近童话的趣味,所以孩子特别喜欢。
    我之所以不能算特别喜欢,是因为这部书的内在逻辑并不十分严谨,虽然想象力十分丰富,但感觉牵强甚至内在矛盾之处时时可见,远不如《三国》那般完美。袁先生开篇说:这部书要讲的是一个科幻故事。呵呵,我觉得这个说法非常好玩。估计这是他根据传统评书改编的,虽然也做了一些努力,但也不是特别认真严谨,尽可能保留了原来的样子。其中有些段子甚至可以看出是直接从《三国》中借来的,改头换面而已。
    不过毕竟是袁先生说的书,书中的人物性格特别鲜活,最有趣的是有些呆气的姜子牙,到处惹是生非的申公豹,而且最让我想不到的是他讲的费仲、尤浑这两个奸臣的形象居然特别鲜活,几乎要让人喜欢上。这
部书中稀奇古怪的人物特别多,一般人读书时都未必特别留意的,等到袁阔成一讲居然活灵活现起来,颇具童话色彩。

 

    3、袁阔成的《水泊梁山》
    非常棒:★★★★★
    简介:特别说明一下,这部书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却不是《水浒传》,故事只是偶尔有些重合。它应该是取自民间传奇,故事的主线是鼓上蚤时迁与恶僧僧铁佛的斗法,两大板块分别是三打祝家庄和大闹神州擂。
    我最初是为了寻觅评书水浒时无意发现这部书的,因为我对目前能听到的各水浒版本不太满意(主要是感觉不是太适合给孩子听),前面已经说过原因了。一开始听《水泊梁山》感觉很不习惯,主要是与水浒的故事相去甚远,可渐渐听进去后发现妙趣横生。袁阔成说的这部书在逻辑上多少也有些硬伤,可能还是出自纯民间传奇的缘故,但经过他的改编后至为精彩之处已经发生变化了——他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展现了极深的功力,其中最为成功的应该就是时迁了,听着听着你会忍不住喜欢上时迁,而因为欢喜之心越来越盛,你会忍不住喜欢上这部书。我女儿对这部书的喜爱仅次于《封神演义》。
    因为这部书,我也特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比如以前读《水浒》时基本没留意时迁这个人物,可经过说书艺人的这番处理,与时迁真有相见恨晚之感。又比如《水浒》中的李逵,也是性格非常明晰的人物,不过虽然有些可爱,却也是相当凶蛮的,特别是他偶尔穿着裤衩抡着板斧杀人全家(比如扈家庄),自己变成血人还乐呵呵的劲儿,仔细想来实在恐怖。但到了袁阔成的《水泊梁山》中,李逵就变得十足可爱了,他跟着吴用探访大名府的那一段风趣至极。
    我猜测袁先生一定是位极富童心的说书人,如果有机会也说说图画书故事,那才叫妙极了!

 

    4、袁阔成的《西楚霸王》
    非常棒:★★★★★
    简介:这部书在评书中应该算是短书,只有50回,说的是秦朝走向灭亡、刘邦项羽起事直到楚汉相争前期的故事。这部书我自己非常喜欢,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不过瘾!女儿跟着我听过两遍,只能算普通的喜欢。
    袁阔成在这部书中展现的是说历史故事的高超技巧。与说《三国》一样,他一定是做过大量的研究整理后才改编而成的,所以故事听起来虽说也是传奇色彩的,但到了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时则颇有依傍。听这种评书虽然不能代替学习历史,但不妨也作为一种颇有趣味的途径,主要是说书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观点颇有见地,而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也令人不得不佩服。

 

    5、姚锡娟的《红楼梦》
    超级棒:★★★★★
    简介:这个版本不是评书,而是有些节选的朗读版。这是一位语言表演艺术家极有功力的演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而且绝大多数是美丽的女性,虽然人物性格各异,但其间的差别颇为细腻,要读出每个人不同的味道来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姚锡娟的朗读整体上还是非常温和内敛的,最妙之处还是在对话的处理上,她能很清晰地分别出十几位主要人物的特有声音,根本不必报上名来,你就能听出哪一个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哪一个又是贾母、凤姐儿、刘姥姥。
    对于喜爱《红楼梦》的人来说,这部书听起来是十分享受的,不过我也没想到女儿会那么喜欢。本来我是因她喜欢上一套小人书《红楼梦》后,突发奇想找来给她听的,结果她居然迷上了。也许男孩子是比较困难的,反正我给一个小男孩试听过,没听几句就跑了,哈哈。
    《红楼梦》确实也有评书版本,我就下载过刘兰芳说的评书《红楼梦》,但感觉有点听不下去。这种书还是直接读的好。

 

    6、刘宝瑞的单口相声
    超级棒:★★★★★
    简介:刘宝瑞先生有不少经典的单口相声,基本上也都是在说故事,我以前也分不清到底和评书有什么区别。记得小时候最喜欢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几年前的一天偶然想起,从网上下载来听,唤起许多美好的回忆,同时又有了新的感悟。
    我拉着女儿一起来听,她也听得很过瘾,从头笑到尾。我发现在网上还能找到其它的版本,又听了一段郭德纲先生说的这个段子,这回女儿没怎么笑,我也觉得不大过瘾。于是我又反复再听刘宝瑞的版本,每次重听都有新的发现,而且孩子每次都能哈哈大笑。两位相声名家都在说着同一段故事,为什么前者说得那么有趣,而后者的效果却如此一般?反复琢磨之下,我发现后者更像是说书的功底,口才极好,但未能把握这段故事幽默的精髓。而刘宝瑞先生说的这一段,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竟然无时无刻不在逗乐,连其间的停顿处也令人捧腹!
    比如就说后面那段朱元璋宴请百官的部分,各位官员入殿就座,正在等待开宴。这本不是故事中最要紧的地方,但刘宝瑞先生已经开始在大肆营造气氛,假托两位官员的对话,一副虚伪做作的神态,及至太监们歪头斜脸地捧着那些酸臭的豆腐汤进来时,中间有多次停顿,每次停顿都让听众联想其大殿上众官员和太监们谄媚、虚伪、疑惧又十分尴尬的神情,让人越想越是可乐——这便是用口头语言营造氛围的极佳案例。
    这位民间艺术大师非常擅长用虚虚实实的手法来引发听众的联想,让听众参与其中,构成故事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相声段子中,也需要刻画描摹人物的性格,但不能像评书那样可利用长长的篇幅,于是更像是漫画的手法,极为夸张却也十分传神地表现。在这则故事中落难的朱元璋和作威作福的洪武皇帝、两个混不吝的叫花子、那个倒霉的县官,还有假托的两位官员,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出鲜明的性格特征。另一个经典段子《连升三级》中的张好古所占的篇幅较多,其性格特征也就显得更为清晰了。
    说起来,这些表现技巧与评书中的表现技巧也颇为相似。那么说故事的单口相声与评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记得,刘宝瑞先生在一个单口相声段子里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大概是这么说的:单口相声与评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相声是用来逗乐的,而评书却不必。所以,不逗乐的评书仍然可以是好评书,但不逗乐的单口相声却一定不是好相声。我想除此之外,也实在想不出更多的区别吧。说起来,袁阔成先生说的评书中也有不少能逗乐的段子呢。
    不过刘宝瑞先生所说的单口相声还有一点极为不同寻常的妙处,就是语言的洗练程度,特别是那几个经典的段子,反复听来,真是到了“多一字太繁,少一字太简”的近乎完美的境界,如果录写成文字的话,都可用作经典文学的范本。比如《连升三级》的文本实际上就曾被收入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所以听这样的相声,不但是一种娱乐,一种精神享受,而且还是学习语言的绝佳途径!

 

    我就先说这么几种吧。其实我和女儿一起听过的评书、相声远不止这么多,上面这些只是我认为特别经典、几乎不得不听的几种。
    比如我也和女儿一起重温了我小时候特别爱听的《岳飞传》、《杨家将》,等等。但不知为何,我现在重听时感觉非但没有那么喜欢,而且甚至隐隐有些讨厌。现在听来,这些老书中的模式化实在太强,比如《杨家将》中每当一个少年小英雄出现,我们便知他一定又是杨家的后人;每当小英雄遇见一位搭救他的女孩子,我们用大腿都能猜到她很快就能变成小英雄的小媳妇,而且多半是指腹为婚;而当大英雄遭遇一大劫时,想也不用想就知道最后会冒出一个小英雄或小英雄的小媳妇来解救,而本来十万大军都对付不了的敌人,一个小英雄或小英雄的小媳妇就可轻易打退……非但故事的逻辑性颇为可疑,连故事所传递的思想也多少有些令人生厌。
    其实呢,评书和相声本来就诞生于俗文化,故事结构的流俗与民间口语的俗化,本是无可厚非的,那些未必精良的作品,从消遣、娱乐的角度听一听也是蛮好玩的。不过毕竟时代变了,生活环境变了,人情世态变了,我总觉得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有所变化的。
    在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时候,我比较偏爱那些较为雅气、精致的作品,富于幽默感的作品,携带厚重文化积淀的作品,在观念上也不至于过于老旧的作品,最好还颇具文学趣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毕竟是有的,上面那些大致可为例子吧。
    不过还是要特别声明一下,我这里的乱点乱评主要是站在与小孩子(大致12岁以下吧)一起分享的角度,作为接受者的大孩子与大人的差别已经不大了,其欣赏的角度与趣味自然有所不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