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在红泥巴论坛里见一位妈妈聊《苏菲的杰作》,很受启发,也掺和着聊了几句。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的繁体版时并没有很强烈的感觉,只觉得它是一本很好的图画书,某种程度上与《夏洛的网》的故事很像,而且非常适合给孩子们读。如此而已。简体中文版出版后,我经常拿着它给孩子们读,特别是最近。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我才渐渐发现这是一本特别美的书。
这本书的背景我没有专门研究过,只是个人阅读的一点心得,随便说说。
这本书我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说过,低到4、5岁的,高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反应各不相同。
有一群一年级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我没有办法完整地读给他们听,只好中途改用讲读的方式,略过一些细节的语言描写;但到了汉旺一个小山村里,差不多大的另一群孩子却能很安静地听我读完。
我特别强调“完整读完”,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值得安静听完、读完,细细品味。
在和孩子们聊的过程中,我发现确实有不少孩子平时是很讨厌蜘蛛的,尤其是女孩子。所以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有些惊讶,因为看得出来大家都很喜欢苏菲。

关于苏菲为什么要为小宝宝织毯子?低年级不大能进入讨论状态,但我有一次很成功地让一群六年级的孩子发表了各种感言,其中有个孩子的话我特别赞同,他说因为那个年轻女人对苏菲微笑了。
苏菲的形象和故事,让我联想到的是那种终身没落的艺术家,他们懂得生活中的艺术(或者说为生活的艺术),却没有人懂得他们,或者说没有机会展示这种才华(哪怕观众只是一个或两个人)。年轻女人就是苏菲的观众。这多少有点像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
关于《苏菲的杰作》与《夏洛的网》的比较,也很有趣。说起来很长篇。两个故事最后都有小宝宝,《夏洛的网》中最后是夏洛的三个女儿留下来了,这在儿童文学的作品中是特有的,充满了寓意。

关于画家为什么没把苏菲画得更可爱?我觉得,已经够可爱了。那本来就是苏菲的样子,觉得丑只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站在蜘蛛的立场上看到的女房东、船长和厨师,样子也实在好看不到哪里:)那个东方女人其实也不是很漂亮,但她笑了,就显得很好看。我觉得苏菲拄着那个发卡看月亮的样子也很好看。——美的并不是那外在的样子,而是在很特定的情境和角度下的感悟。
要喜欢苏菲,就要喜欢她本来的样子。
所以苏菲织出来的那个杰作之所以美,也只是在这个故事中,在那个灰色的公寓、灰色的楼上、灰色的窗前,一位穷困潦倒的妈妈的床边,新生小宝宝身上盖着的,像给王子准备的小毯子。小毯子上织的一切,只有真正细心的人才能感觉得到,因为那是世俗的眼睛所无法看到的。

【关于作品和创作者】(转自红泥巴网站)
《苏菲的杰作》是描写一只小小的蜘蛛,用细细的丝线,织出了坚轫的生命故事。蜘蛛的世界其实很奇妙,但一般人对它们不大了解,见到了就嫌恶喊打或惊恐不已,就像这个故事里的房东太太、船长和厨师。苏菲一直不停地织,织出不同功能的作品,一次次的挫折磨练出更棒的技巧,苏非最后真的完成了儿时同伴预言的——“了不起的杰作”;就在那一刻“苏非把自己的心也织进去了”。苏菲不只织完给新生命温暖的毯子,还用生命最后的余力织出“像为王子准备的”杰作。真是令人充满敬意与惊喜!
作者简介:
艾琳·斯安内利(Eileen
Spineli),畅销故事作家,擅长处理温馨、生活化的题材。她年轻时住在出租公寓里,认识了一位年轻又穷困的妈妈,因为没有钱买毯子,只好拿房东太太提供的咖啡色破旧毯子给刚出生的婴儿用。多年以后,史宾那莉仍然深刻记得那个事件。她创作苏菲的故事,一偿当年想送那个婴儿一条美丽毯子的心愿。她和同为作家的先生定居在美国宾州。
简·戴尔(Jane
Dyer),得奖插画家,已有二十几本图画书的插画作品。她为了画苏菲的故事寻找数据,从一种名为Pisaurina
mira的蜘蛛身上获得创作灵感。多数的蜘蛛结网是为了觅食,但这种擅长育儿的蜘蛛几乎完全把牠们的网当成保护幼子的工具。戴尔成功的塑造了苏菲这个角色,编织出细腻动人的故事舞台。她现住在美国麻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