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母亲节到了,提到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高尔基的《母亲》,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些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很感人,她们很不容易,但她们也很幸福,因为有人为她们写了不朽的书。除了这些专门为母亲而写的书,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我们往往忽略了她们母亲的身份,我们能记住她们,要么是她们像男人一样坚强,要么她们成为控诉封建恶习的牺牲品,但在母亲节的日子里,让我们重新从母亲的角度去审视她们吧。
首先是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的悲剧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被迫改嫁是一方面,但她儿子阿毛的惨死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祥林嫂逢人便说的那句话“我真傻……”便说明了她对自己没有履行好一个母亲职责的深深的内疚,而这种内疚是真正击垮她的内因。无论什么时候温习祥林嫂说的那段话,都堪称最让人唏嘘的阅读体验,而祥林嫂并没有说“我真傻,我明知道冷饭吃了伤寒会复发可我却没有告诉贺老六。”对一个母亲而言,哀莫大于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儿子的夭折,在鲁迅的这篇小说中将其悲剧性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另一个很著名的母亲是《杨家将》中的佘太君。佘太君一直是以女强人的形象来塑造的,可是我始终觉得佘太君是一个最大的悲剧:嫁了个那么成功的男人,生了7个武功高强的儿子,结果全都死光光,据说一百岁的时候还要亲自出征,为了北宋封建王朝的江山去镇压少数民族西夏,被无数的人称颂,但杨家的男人都已经死光了,才有了十二寡妇征西的典故……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军事将领来说,佘太君或许有很大的利用和宣传价值,但对于一个母亲而言,她是个彻底的悲剧。现在想一下这个故事,最让人觉得恐怖的是,死了7个儿子之后佘太君对朝廷的忠心依然不改,没有意识到造成她家庭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祥林嫂死前尚且问出“人死后灵魂吗”的话,从这一点来看,佘太君连祥林嫂都不如。但无论如何,在母亲节这天,我希望所有的母亲都避免佘太君和祥林嫂的悲剧。
前一篇: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后一篇:我为什么不看好冰临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