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杰明·巴顿到盖兹比
(2013-08-21 15:26:40)分类: 影评 |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问盖兹比的是:你喜欢黛西什么呢?
这是一个浅薄、自恋和愚蠢的女人。无论是我涉世未深还是千帆阅尽,我都完全不能理解盖兹比为何多年来对她念念不忘。《了不起的盖兹比》,原著菲茨杰拉德,由执导过《红磨坊》的巴兹·鲁赫曼拍摄,在当初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希望他能用斯嘉丽·约翰逊来扮演这个婊子,那样的话我或许也能真正喜欢上黛西——至少是当年的黛西。但是我看了片中扮演黛西的女演员后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在令人讨厌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
于是我觉得,作者或导演这么做,一定是有他的道理。黛西,象征了当时的美国东部:物欲横流,玩世不恭,没有底线。而盖兹比,象征了美国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贫穷,质朴但人性中有其闪亮的地方。这个故事所发生的时间是1922年,和其幻灭的结局相对应的是,没过几年,美国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数以千万计的人失业,无数的美国梦碎,直到1932年罗斯福上台实施新政,从此,一个时代结束了,而另一个真正堪称伟大的时代才拉开序幕。这个故事,似乎就是这一切的一个预言。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我们喜欢20年代的美国吗?从电影中我们能找到答案,而我的答案是,我既不喜欢20年代的美国,我更不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面上看,就是关于原著的一本流水账。而在本质上,它篡改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在原著中,盖兹比或许已经知道黛西不会最后来赴约,这让他的死成了一出真正的悲剧,而在电影中,盖兹比天真的等待黛西的电话到最后一刻,他是在电话铃响起的时刻死去的,这让盖兹比的死多少显得有些滑稽。在前一个故事的结局中,盖兹比欺骗了我们,在后一个故事的结局中,我们借导演之手合谋欺骗了盖兹比。这让我觉得,我们似乎也成为了汤姆的帮凶。
原著中仿佛具有魔力的文字,电影无法还原,3D电影也无法还原,哪怕以后有了4D、5D电影都无法还原,它们和原著走的是一条南辕北辙的道路。这是电影的失败,是文字的胜利。那些看似调侃实则伤感的文字,被巴兹·鲁赫曼处理成蒂姆·波顿一样浮夸的影像,缺乏才华的巴兹·鲁赫曼被这些精致的文字吓坏了,他只看懂了那些文字的繁华,却没有办法抓住文字背后的落寞。
菲茨杰拉德另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是《本杰明·巴顿奇事》,由大卫·芬奇执导。这是菲茨杰拉德被改编成电影的最成功的作品。阴郁的色调和伤感到让人无法呼吸的氛围,成就了这部影史上的杰作。大卫·芬奇显然是比巴兹·鲁赫曼更像导演的导演,他抓住了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灵魂,然后对小说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编。相比之下,巴兹·鲁赫曼不太像一个导演,他倒更像是菲茨杰拉德的脑残粉,将原著中最容易表现的那部分搬上银幕,而对真正的精髓视而不见。这是菲茨杰拉德左手对右手的胜利,是大卫·芬奇对巴兹·鲁赫曼的胜利,是布拉特·皮特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胜利。
《本杰明·巴顿奇事》在才华横溢的菲茨杰拉德众多小说中,只是很不起眼的一个短篇,甚至很难找到中文译本。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李安把张爱玲不过一万字的短篇《色戒》拍成电影,姜文把《夜谭十记》拍成电影《让子弹飞》等等,这些都说明,衡量一个好导演的标准之一,是看他能不能发现那些被人忽略的好故事,并充分挖掘它们成为电影明星的潜质。
其实把《了不起的盖兹比》搬上银幕,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它和《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著作一样,几乎注定是无法被改编成电影的。巴兹·鲁赫曼的这部作品如果说一定要找一个意义出来的话,那就是它树立了改编名著失败范例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