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续吐槽《致青春》

(2013-05-13 09:40:45)
分类: 影评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致青春》的问题,尤其是看完第二遍后,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但同时它的问题也是很大的。我觉得用模拟和数码的概念可能可以说明问题。在音响和摄影界,数码和模拟的概念大概可以这样形容:模拟是把声音和影像原封不动地照原样从现实搬过来,而数码则是把声音和影像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之后再转化为声音和影像。这两种记录方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模拟最大可能地保留了生活的原貌,而数码则是经过处理的,是去掉了它认为无关紧要的信息之后所截取的生活的样子。好的数码产品,会让你误以为那就是生活的原样,而压缩比率过大的数码产品,如低比特率的MP3,低像素的摄影作品,和真实的生活则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是一眼或一耳朵就能知道的差别。
《致青春》,我觉得就是一部压缩得不合理的“数码”电影。赵薇截取了生活的很多个她认为是有意义的主要片段,这些片段本身是有质量的,但这些片段过于细碎,我印象中没有一个稍微大一点、主要一点的场景,这也是我感觉它在节奏上问题很大的原因。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恨不能字字珠玑,第一感觉是文艺腔过重,往深层次想,是戏剧性过强,把角色们最吸引眼球的一面表现出来了,他们最搞笑、最煽情和最有才华的一面被保留,但他们的寻常一面却被忽略了。拿数码音频来说,就好比被压缩的只剩下刺激的高频和低频,但声音中最基础的中频却被压缩掉了。没有中频的声音是没法听的,没有日常细节的人物再精彩,也只是空中楼阁。
看完第二遍后,我对此片的评分上调0.5分,是因为它的结尾,我觉得结尾的现实感很强,人物突然就接了地气,但请注意我用的突然一词,赵薇在这里似乎落入了另一个怪圈:她觉得人物在象牙塔里就应该是才华横溢并且只表现才华,而人物到了社会上就应该完全变得现实并且俗不可耐,这种偏执的人物塑造方式,是我觉得很别扭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物都塑造得不好,老张这个角色相对来说比较成功,尤其是他最后在阮莞墓前的表白,是神来之笔,没有最后这神来之笔,老张这个人物也是失败的,是一条直线,没有个性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喜怒哀乐,但最后的表白,让这个一直爬行的人物站起来了。但我还是要说,这个表白有点突兀了,因为之前没有线索,只有那束满天星。我可以理解这种留悬念的动机,但我觉得可以处理得更好一点,比如前面可以留两处伏笔,可以利用老张油嘴滑舌的特点,来让他在毕业饭局上对阮莞说点半真半假的酒话,当时人们以为是玩笑,后来才明白他是在吐真言。《致青春》除了阮莞每次出场都会伴随山羊皮的歌,这种结构上的整体性做得还不够。
我还觉得,毕业饭局,应该是一场很重要的戏,但在影片中所占篇幅太少。这场饭局,应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除了诉离愁,还应该剥开一点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让老张吐露一点对阮莞的真实想法,也可以让几个女生之间互相说一点对她们这段友情的看法,从而让这几条单薄的线索变得立体一点,最重要的是,既然毕业后到来的现实如此突兀,那么这场饭局还应该起到一个对各人即将面临的巨大转变的铺垫作用。但我们看到的是,这场饭局只有一个情绪上的宣泄,而并没有对之前的线索进行整理,和对各人今后的命运的铺垫,这场戏本应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