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拯救战马乔伊

(2012-02-21 13:09:44)
标签:

杂谈

分类: 影评
我是看了战马的预告片开始对这部电影有期待的。瑰丽辉煌的摄影,如梦似幻的光影效果,以及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让人热血沸腾。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作为一部战争片,全片竟然没有人正面中弹倒下的镜头。骑兵冲锋的场面,用空荡荡的马鞍来暗示骑兵们的牺牲;行刑的场面,是在巨大的风车下进行的,摄影机放置在风车后面,从上往下俯拍,风车的扇叶转动遮住两个年轻人的时候,枪声响起,扇叶离开,行刑完毕,整个场面充满冲击力和隐喻;英军步兵在布满壕沟的战场上冲锋的时候,中弹倒下的镜头都是从背后取景;在壕沟中中毒气弹的埋伏,我们也只是看见艾伯塔的同伴在被毒气笼罩前最后一刻喃喃自语的眼神。这种处理,或许和原著是儿童读物改编有关,也或许是斯皮尔伯格的重点,不是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展现人生的无常,以及去展现这个世界的美,哪怕这个世界硝烟弥漫,哪怕这个世界是从一匹马的眼睛里看出去,它也是美的,这种美是永恒的。
我觉得,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里,已经把这个世界的残酷展示得够多了。在《血战太平洋》,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已经厌倦了对残酷的追逐。现实已经足够残酷,我们为什么还要在银幕上欣赏这种残酷?
表面上为了拍摄战马高速奔跑,其实是为了恢复摄影机所带来的美,斯皮尔伯格除了在英军冲锋的时候短暂地运用了手提摄像机拍摄外,其他大部分时候,摄像机都安放在导轨上。我想斯皮尔伯格指挥下的摄像机很久都没有在轨道上拍摄如此多的画面了。《拯救大兵瑞恩》让摄像机在战争里走下神坛,不再高高在上,变成了士兵中的一员,我们通过它的眼睛去体会战争的颤栗和恐惧,而《战马》则让摄像机又回归成了神,我们从神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从神的情怀去体会这个世界终极的美。这才是真正的斯皮尔伯格,一个相信拯救的终极存在的老男人。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拯救大兵瑞恩》再到《战马》,贯穿始终的是他的拯救情结。在《战马》里,战马乔伊即将被枪毙的最后一刻,人群里响起它儿时熟悉的口哨声的时候,我相信没有人不会被这种拯救所感动,我相信,没有人不会同意,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叫作《拯救战马乔伊》。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配乐是80岁高龄的威廉姆斯重出江湖的力作,乍一听起来,有些久石让的感觉,充满神秘的东方色彩,让东方观众心生亲切。配乐的高潮,是乔伊和坦克对峙,然后从坦克上一跃而过,随即在布满铁丝和荆棘的死亡战场上奔跑的镜头,陡然响起的战鼓声让人血脉喷张,彷佛我们成了那匹奔跑的战马!
即将举行的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战马》获得5项提名,其中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和最佳摄影我认为无出其右者,奥斯卡要是不给斯皮尔伯格这两个奖,天理不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