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海底捞
(2010-12-21 22:27: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笔记 |
在这个冬天,北京最火的吃食,并不是海底捞,而是烤鱼。北京对于吃的东西,向来是拿来主义,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吃麻小的时候,我没有说话,人们吃水煮鱼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当他们开始吃烤鱼的时候,我实在无法再保持沉默了,我放佛听见从版纳的香茅草烤鱼到报社门口的笙手鱼都在仰天长叹。
海底捞,看名字,还是来自四川的舶来品,可是和麻小和水煮鱼一样,它继续在北京被发扬光大。我曾经表示过,我讨厌吃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屎,一种是麻辣火锅,可是海底捞的名字和传说吸引了我,它让我想起阔别半月之久的血战到底,它让我想起传说中的企业文化。海底捞的文化从排队拿号开始:晚上8点到西单的海底捞,手里拿着排到120名的号牌,开始感受海底捞的第一重文化。侯吃室里,摆满了围棋和跳棋,琳琅满目的小吃,水果,跃跃欲试的擦鞋工,严阵以待的美甲师,这条空前强大的补给线,给我以醍醐灌顶的顿悟。在北京吃饭,必须从拿号开始,海底捞之前,已然在大悦城的鹿港小镇拿过一次号,不过那次是演习,孔老师赶到之后,对我在演习中的表现大加赞赏,然后珠联璧合转换阵地,在海底捞中真枪实弹。
在补给线的强势围观下,侯吃的时间转瞬即逝,步入海底捞,首先每人穿戴起一件萌到喷鼻血的海底捞御用小围裙,然后传说中各种尺寸的套套闪亮登场,点菜的时候,服务员善意地提醒:你们人少,每样菜可以只点半份哦!鸳鸯锅端上来的时候,红汤和白汤两边各摆一套汤勺漏勺,类似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小细节随处可见——也不一定能都见得到,有些只够你感受,但已经让人如沐春风。
海底捞的核心内容,并不如传说中那般不给力,它的牛肉丸和虾滑都可以在如林的火锅江湖上有一席之地,自助小料也足够让你如虎添翼。服务员一律全程笑容满面,其间孔老师的美目有些朦胧,服务员随即奔出门去替美女寻找润洁,虽然最后空手而归,但其敬业精神已值回票价。
这一顿举案齐眉的火锅,直吃到午夜时光才见分晓。第二天在方庄吃南北一家,面对着指鹿为马的服务员,张冠李戴的上菜流程,方才惊觉已经从天堂堕落到人间。海底捞,天使在人间,从此以后,每逢血战关头,我在摸最后一张麻将牌的时候,心头永远会浮现一丝残酷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