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之泡妞指南
(2010-09-16 15:32: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评 |
张艺谋的新作《山楂树之恋》于昨日在昆明上映,有关这部电影,从小说《山楂树》面世以来,就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在《山楂树之恋》上映之后,记者第一时间在永华电影院观看了该片,这部神秘的纯爱电影,也就此浮出水面。影片观看完毕,记者发现,除了张艺谋极力打造的“史上最干净爱情电影”的标签外,这部电影还堪称是一部泡妞必备的教科书,老三追求静秋的全过程,哪怕是放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也很具备典型性。
《山楂树之恋》到底有多纯?
这部电影到底有多纯?这个问题,或许是关心这部电影的观众所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从整部电影来看,《山楂树之恋》的确在纯上面做足了文章:影片的色调没有类似怀旧片那样处理成泛黄的基调,而是冷色调,画面非常干净;影片的线索也简化到只剩静秋和老三这一条线索;静秋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童颜巨乳”,没有接吻,唯一的一次脱衣服还是游泳;二人躺在床上的时候,也没有像书中描写的尺度很大的性行为。联想到就连《唐山大地震》都在开头安排了徐帆和张国强的激情戏,《山楂树之恋》能在这个没有激情戏似乎就无法称之为电影的时代,尤为难能可贵。不过张艺谋拍这部电影,很明显的有去SEX化的倾向,似乎没有性,男女主角不脱衣服,就能离传说中的纯更近一步了。这种处理,多少有点肤浅之嫌,但却很讨MM的欢心。
泡妞法则一:带MM去看《山楂树之恋》吧,和她一起流泪,看完之后,她会觉得你怎么看都像老三。
《山楂树之恋》,物质很重要
虽然那是一场发生在几十年前特殊时代的爱情,虽然张艺谋尽力在去SEX化,但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在不知不觉中阐释着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爱情规则,那就是,爱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无法做到绝对纯粹,都必须与物质有关。老三之所以能让静秋产生好感,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锲而不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野外工作,“工资比较高”,能够给静秋提供从冰糖到核桃甚至是现金等各种物质上的礼物。而这两点,在今天也是泡妞所必须具备的两种手段,只不过送的礼物从胶鞋变成了宝马车,死缠烂打时乘坐的交通工具从拖拉机和渡船变成了出租车和飞机。只要你明白其中的道理,无论是静秋还是马诺,你都可以拿下。
泡妞法则二:萨特说过,一个男人要有点钱,要有点时间。对于泡妞的男人来说,这话是真理,把你的工资和时间都用到MM身上去吧!
《山楂树之恋》,性也很重要
爱情和性到底可不可以分开?静秋在得知老三身患白血病之后,说出了“你对我做什么都可以”,虽然语义中包含了所有事,但当女人对男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男人所能做的事情也就只有一件了。对于一无所有的静秋来说,这也是她能拿出来回报老三的唯一。尤其是在原著中,静秋的身材是标准的S型,正是这点在最初吸引了老三的注意,这些都说明,老三和静秋互相吸引的过程,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纯粹。静秋和老三躺在一起后,老三的手其实做出了很过分的动作——有时候穿着衣服能够表现出比脱了衣服更大的尺度。当然,老三最终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因为他患了绝症,无法对静秋负责任。从这部电影来看,如果你真的如张艺谋宣传的那样打算做一个纯纯的好孩子,那你注定一辈子泡不到妞。
泡妞法则三:当一个MM和你躺到一起,并且说“你对我做什么都可以”的时候,你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有没有绝症,如果没有的话,你懂的。
有关《山楂树之恋》的两个疑问
男女主角的表现如何?
静秋的扮演者周冬雨的确不算漂亮,作为新一代的谋女郎,她的意义在于标志着张艺谋终于走出了以巩俐为标杆的审美,进入到了后巩俐时代,也就是周冬雨时代。从模样和气质上,周冬雨很符合原著中静秋的感觉,虽然有些眼袋,但联想到在李少红版《红楼梦》里连林黛玉都有眼袋的时代特点,我们可以原谅她。从表演上,周冬雨的表演自然,不做作,基本上属于本色演出。鉴于她还只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就更让人感觉这种本色的难得了,或许随着她明星生涯的开始,她的这种本色也会渐渐消逝。
老三的扮演者窦骁,形象很健康,清新,有评论认为他可以去拍牙膏广告。但是在演技上,窦骁尚显稚嫩,回想张艺谋对于女主角比较看重的传统,窦骁这个薄弱环节也就可以理解。不出意外的话,周冬雨将会大红大紫,而窦骁的演艺道路,还很漫长。
和原著之间的异同?
和原著比起来,《山楂树之恋》给人的感觉趋于更加平淡。原著中静秋和老三是一点点接近,中间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活动,这些本来就导致将这部小说拍摄成电影,就好比将《追忆似水年华》一样难。电影中不仅完全没有表现静秋的心理活动,而且将静秋的戒备也一笔带过,而这正是小说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在那样一个人性被压抑的时代,静秋一个背景如此沉重,心思如此缜密的女孩,在得知老三身患白血病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向他奉献出自己的身体。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静秋这个人物的立体感减少了很多,为了配合纯爱电影的主题,她被塑造成了一个傻傻的,毫无心机的小女孩,这使得影片的批判性和戏剧性都弱了许多。另一处重大的改动,是原著中老三最后精心布局,让静秋误以为自己被老三玩弄了之后抛弃,虽然在原著中这样处理有抄袭《过把瘾就死》的嫌疑,但是放在这个故事中却取得很好的效果,制造出了一个悬念,为最后读者情绪的宣泄营造了一个富有弹性的空间。但在电影中,这个悬念被弱化了,甚至是消失了,静秋最后得知老三病危,赶到他病床边的场景,缺少了突然性,作者精心设计的泪点,结果只能依靠静秋握住老三的手一遍遍说“我是静秋”来完成,有些独木难支的感觉。另外提一句,老三把他和静秋的合影贴在病床上方天花板的创意,是出自卡通片《玛丽和马克思》,放在这里,一样可以再次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