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国庆
(2009-10-04 23:17: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笔记 |
前几天晚上,一帮以诗人为主体的老少男人,夹杂以少数几个如我这种的不和谐音,在去你的吧举行了纪念余地祭日两周年的诗歌朗诵会。2年了,所有的伤感,愤怒,纷争,疑问都沉淀了下来,长歌当哭之后,痛定思痛之后,大家再次回到生活中历练之后,那个夜晚,终于能够平心静气围坐在一起,携着女人还有余地出版的诗集,举起啤酒,来试图为余地的一生盖棺定论。席间大家朗读了余地的诗歌,回顾了余地短暂如彗星般的一生,高度评价了他对朋友的热忱,他泡妞的技术,他藏书的水准以及他麻将捉诈和的功力。朗诵会前半部分由张翔武主持,主持风格像某个我们没看过的脱口秀节目,充满着属于诗人的幽默和不太熟练的优雅。后半部分没有了主持人,大家被张翔武挑逗了起来,所有人开始上台争抢话筒,余地的名字在那个话筒前被无数次地提起。有人说他是大师,有人说他是可以随时找出你刚谈到的那本书的人,有人说他是骗子,有人说他是偷书贼。余地的一生,起码是后半生,在那个晚上被回放,所有因为他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缅怀这个昆明文学界最大的皮条客。
那个夜晚,大家和平时相比有些不同,我想起两年前为余地送葬的时候,我看着余地白纸一般的面容,摸着他冰凉的身体,感觉它和我平时认识的那个余地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朗诵会之前,和十夫打台球,我继三年前和束总一战中一枪打进6球后,再次创出了一枪7球的新高。我很高兴,这说明这些年来,我的球技一直在进步,古人三年磨一剑,我三年进一球,按着每三年进步一个球的速度来看,我还有40多年就可以实现一枪144分的最高境界了。
国庆这几天,连续看了不少片子,有老有少,其中包括《法外之徒》,《贫瘠的人生》,《逍遥骑士》,重温了彭浩翔的《AV》,还去电影院看了《狼灾记》。运气很好,这几部都很不错,从《法外之徒》身上,能找到20年后《逃狱三王》的影子,但贝尼尼显然是乔治·克鲁尼无法企及的,科恩兄弟也少了贾木许的那种超脱和随意,说到底,还是境界的差距。《逍遥骑士》正好首映于1969年,依然有60年代的神韵,但是从影片中可以看到,那个60年代的美好,是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的,到69年的时候,这只属于小一部分人的美好,已注定要随风而逝。边抽大麻边拍电影,随便找个人来抗在很多人看来神圣无比的摄影机,还是那句话,这是一种境界,人类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抵达这种境界,而这一小部分人之中,可能只在一生的某几年,某几个月甚至某几分钟里面,能够有幸拨开笼罩在每个人生上空的乌云,得以一窥众神的居所,聆听天籁。彼得方达是这样的人,何平、贾樟柯也很可能是这样的人,不管他们后来的作品有多烂,我们这些头顶永远阴霾密布的人也只能仰视,因为他们头顶的那片乌云,曾经裂开一条缝。目光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像那条缝里或是不论什么所在看过去一眼,你的一部分生命就留在了那里,自在自为,化为你另一个虚构的器官,构成你人生的定义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狼灾记》从男主角到音乐服装,都是日本班底,想当年《敦煌》的拍摄班底也几乎都是日本人,何平的大烂片《天地英雄》也请了日本人来演男主角,日本人俨然已经成了中国西域的代言人。井上靖的小说我一直很喜欢,当年在后窗批《天地英雄》的时候,我还专门引用井上靖小说中的片段作为论据,今天看到《狼灾记》,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以往对田壮壮不太感冒,认为是个故弄玄虚的家伙,无论是《蓝风筝》还是《德拉姆》和《吴清源》,都彰显了他过于强大的野心和过于虚弱的才华。《狼灾记》这个电影却有一种味道,让我第一次看出来,田壮壮原来也还是有点才华的,虽然这才华是站在很多日本人的肩上才让人看见。另一方面,田壮壮的低调,也让人相信他为这部影片准备了15年的诚意——这么多的激情戏,激情到Maggie Q好几次差点露点居然在宣传里没怎么提到,在今天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实在有点锦衣夜行的意思。要说不足,首先还是特技的问题——我就不说与原著的比较了,那样过于高要求了,而且即使一定要比,也要等导演剪辑版吧……特技,过于粗糙了,特技一出来,观众就出戏了,这点与所谓的魔幻大片很不相符。另一点就是莫名其妙的闪回,从一开始就闪,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还在闪,很像前几天那个“清一色之夜”,我从第一把开始就在和清一色,直到最后一把还在和清一色,《狼灾记》里闪回的次数堪比我那晚和的清一色的数量。这些闪回让观众很没有安全感,一段情节很突兀地就中断了,然后掺进另一段线索,半天才回头来交代刚才这个线索。这些闪回主要集中在前半小时,当小田切让和Maggie Q干柴烈火之后,影片又恢复了正常的叙事模式,这一正常就又直到影片结束,搞得刚适应了田导的闪回的观众又要抓狂:我们好不容易分裂了,您怎么又正常啦??结果,影片结束的时候田导似乎是刚想起来:哦,我这闪回呢!结果就意犹未尽地又来了一次,然后恢复了正常的观众就彻底抓狂了……不过也许是我没理解导演的意图,史航同学看了三遍《风声》,才敢战战兢兢地提出质疑,我才看了一遍,差的还很远。
影片中有句台词很打动我,也或许就是全片的精华所在,这就是Maggie Q说的“我想为你活下去,即使变成野兽也要活下去。”没有这句话,这部电影还要下降一个档次,而我的评论里如果没有提到这句话,或许很难让人相信我是在表扬这部电影。
人上年纪了,还是宽容点吧——我不是说田导,我是在说我自己。
那个夜晚,大家和平时相比有些不同,我想起两年前为余地送葬的时候,我看着余地白纸一般的面容,摸着他冰凉的身体,感觉它和我平时认识的那个余地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朗诵会之前,和十夫打台球,我继三年前和束总一战中一枪打进6球后,再次创出了一枪7球的新高。我很高兴,这说明这些年来,我的球技一直在进步,古人三年磨一剑,我三年进一球,按着每三年进步一个球的速度来看,我还有40多年就可以实现一枪144分的最高境界了。
国庆这几天,连续看了不少片子,有老有少,其中包括《法外之徒》,《贫瘠的人生》,《逍遥骑士》,重温了彭浩翔的《AV》,还去电影院看了《狼灾记》。运气很好,这几部都很不错,从《法外之徒》身上,能找到20年后《逃狱三王》的影子,但贝尼尼显然是乔治·克鲁尼无法企及的,科恩兄弟也少了贾木许的那种超脱和随意,说到底,还是境界的差距。《逍遥骑士》正好首映于1969年,依然有60年代的神韵,但是从影片中可以看到,那个60年代的美好,是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的,到69年的时候,这只属于小一部分人的美好,已注定要随风而逝。边抽大麻边拍电影,随便找个人来抗在很多人看来神圣无比的摄影机,还是那句话,这是一种境界,人类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抵达这种境界,而这一小部分人之中,可能只在一生的某几年,某几个月甚至某几分钟里面,能够有幸拨开笼罩在每个人生上空的乌云,得以一窥众神的居所,聆听天籁。彼得方达是这样的人,何平、贾樟柯也很可能是这样的人,不管他们后来的作品有多烂,我们这些头顶永远阴霾密布的人也只能仰视,因为他们头顶的那片乌云,曾经裂开一条缝。目光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像那条缝里或是不论什么所在看过去一眼,你的一部分生命就留在了那里,自在自为,化为你另一个虚构的器官,构成你人生的定义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狼灾记》从男主角到音乐服装,都是日本班底,想当年《敦煌》的拍摄班底也几乎都是日本人,何平的大烂片《天地英雄》也请了日本人来演男主角,日本人俨然已经成了中国西域的代言人。井上靖的小说我一直很喜欢,当年在后窗批《天地英雄》的时候,我还专门引用井上靖小说中的片段作为论据,今天看到《狼灾记》,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以往对田壮壮不太感冒,认为是个故弄玄虚的家伙,无论是《蓝风筝》还是《德拉姆》和《吴清源》,都彰显了他过于强大的野心和过于虚弱的才华。《狼灾记》这个电影却有一种味道,让我第一次看出来,田壮壮原来也还是有点才华的,虽然这才华是站在很多日本人的肩上才让人看见。另一方面,田壮壮的低调,也让人相信他为这部影片准备了15年的诚意——这么多的激情戏,激情到Maggie Q好几次差点露点居然在宣传里没怎么提到,在今天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实在有点锦衣夜行的意思。要说不足,首先还是特技的问题——我就不说与原著的比较了,那样过于高要求了,而且即使一定要比,也要等导演剪辑版吧……特技,过于粗糙了,特技一出来,观众就出戏了,这点与所谓的魔幻大片很不相符。另一点就是莫名其妙的闪回,从一开始就闪,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还在闪,很像前几天那个“清一色之夜”,我从第一把开始就在和清一色,直到最后一把还在和清一色,《狼灾记》里闪回的次数堪比我那晚和的清一色的数量。这些闪回让观众很没有安全感,一段情节很突兀地就中断了,然后掺进另一段线索,半天才回头来交代刚才这个线索。这些闪回主要集中在前半小时,当小田切让和Maggie Q干柴烈火之后,影片又恢复了正常的叙事模式,这一正常就又直到影片结束,搞得刚适应了田导的闪回的观众又要抓狂:我们好不容易分裂了,您怎么又正常啦??结果,影片结束的时候田导似乎是刚想起来:哦,我这闪回呢!结果就意犹未尽地又来了一次,然后恢复了正常的观众就彻底抓狂了……不过也许是我没理解导演的意图,史航同学看了三遍《风声》,才敢战战兢兢地提出质疑,我才看了一遍,差的还很远。
影片中有句台词很打动我,也或许就是全片的精华所在,这就是Maggie Q说的“我想为你活下去,即使变成野兽也要活下去。”没有这句话,这部电影还要下降一个档次,而我的评论里如果没有提到这句话,或许很难让人相信我是在表扬这部电影。
人上年纪了,还是宽容点吧——我不是说田导,我是在说我自己。
前一篇:说一说《风声》和《建国大业》
后一篇:电视购物和四个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