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比《拉贝日记》高明的原因
(2009-05-04 00:38: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评 |
我一直以为,战争片的最高境界,是反战。怎么才能达到反战的目的呢?厌恶,恐惧,荒诞,肮脏……你有了这些反应中的任意一项,就说明它达到了反战的效果,从此以后,一想到战争这个词,你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某个首长豪迈地手一挥,千军万马突破敌方阵地的场面,而应该是绝望的脸孔,残破的家园,被凌辱的妇女,被屠杀的平民……这些都应该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所达到的效果。
《22条军规》表现了战争的荒谬,《全金属外壳》表现了战争的残忍,《现代启示录》表现了战争的黑暗,《无主之地》表现了战争中的无奈……这些都是优秀的战争片,它们的共同主题只有一个:反战,从二战到越战到波黑战争,都是他们反对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所竭力表现的主题,正是他们所反对的。看过这些影片,你会明白一个道理:战争不仅毁灭了人的肉体,更可怕的是,它会摧残人的精神。
所以陆川说,他眼里的战争,是冷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不寒而栗,顾名思义,就是明明不冷,却又让人发抖。日本兵拿糖逗小孩,谈论自己喜欢的中国女孩,脸带笑容,却让人毛骨悚然;日本兵在河边洗澡,唱歌,跳舞,很欢快,却让人发抖;影片最后,日军占领南京庆典那一幕,旗帜飘扬,阳光灿烂,却让人抖到骨子里。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呆住了,对旁边的杨老师说:这绝对是神来之笔,不是可以通过正常思维想到的。后来看陆川的采访,果然,他说道,这一幕是他做梦时梦到的。异族的文化,在失利者的废墟上舞蹈,这一幕,体现了全世界所有战争的本质。有征服者,就有被征服者,有胜利,就会有废墟!
这,就是《南京》比《拉贝日记》高明的地方。《拉贝日记》表现了拉贝被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现了西方人救中国人于水火的高尚情操,但是它对战争的刻画,流于表面化,没有表现出战争对于人精神的异化,它所使用的素材和手法,还是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拉贝,砍头比赛,日军单线条的凶残,热烈的爆炸,最后一分钟营救……几十年来,这些素材已经变成了一堆具有固定内涵的符号,它们在观众心中中起的共鸣,和以往那些主旋律战争片,也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南京》,是有创造性的:采用日军的视角,拒绝了送上门来的韩国特效组,舍弃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符号拉贝,让汉奸和妓女成为影片的主角,表现了南京城中不为人知的散兵的抵抗……这些素材和处理手法,是新鲜的,他们刚一撕裂观众感官中的一片片处女地,就把战争的残酷毫无遮掩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我相信,这种残酷,会萦绕在走出电影院的每一个观众的脑海中。我也相信,《拉贝日记》和《南京》,都是反战的,但是在这一点上,《南京》无疑做得更出色。
《22条军规》表现了战争的荒谬,《全金属外壳》表现了战争的残忍,《现代启示录》表现了战争的黑暗,《无主之地》表现了战争中的无奈……这些都是优秀的战争片,它们的共同主题只有一个:反战,从二战到越战到波黑战争,都是他们反对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所竭力表现的主题,正是他们所反对的。看过这些影片,你会明白一个道理:战争不仅毁灭了人的肉体,更可怕的是,它会摧残人的精神。
所以陆川说,他眼里的战争,是冷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不寒而栗,顾名思义,就是明明不冷,却又让人发抖。日本兵拿糖逗小孩,谈论自己喜欢的中国女孩,脸带笑容,却让人毛骨悚然;日本兵在河边洗澡,唱歌,跳舞,很欢快,却让人发抖;影片最后,日军占领南京庆典那一幕,旗帜飘扬,阳光灿烂,却让人抖到骨子里。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呆住了,对旁边的杨老师说:这绝对是神来之笔,不是可以通过正常思维想到的。后来看陆川的采访,果然,他说道,这一幕是他做梦时梦到的。异族的文化,在失利者的废墟上舞蹈,这一幕,体现了全世界所有战争的本质。有征服者,就有被征服者,有胜利,就会有废墟!
这,就是《南京》比《拉贝日记》高明的地方。《拉贝日记》表现了拉贝被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现了西方人救中国人于水火的高尚情操,但是它对战争的刻画,流于表面化,没有表现出战争对于人精神的异化,它所使用的素材和手法,还是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拉贝,砍头比赛,日军单线条的凶残,热烈的爆炸,最后一分钟营救……几十年来,这些素材已经变成了一堆具有固定内涵的符号,它们在观众心中中起的共鸣,和以往那些主旋律战争片,也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南京》,是有创造性的:采用日军的视角,拒绝了送上门来的韩国特效组,舍弃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符号拉贝,让汉奸和妓女成为影片的主角,表现了南京城中不为人知的散兵的抵抗……这些素材和处理手法,是新鲜的,他们刚一撕裂观众感官中的一片片处女地,就把战争的残酷毫无遮掩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我相信,这种残酷,会萦绕在走出电影院的每一个观众的脑海中。我也相信,《拉贝日记》和《南京》,都是反战的,但是在这一点上,《南京》无疑做得更出色。
前一篇:阿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