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二闹三上吊 葛优死于《非诚勿扰》
(2008-12-17 20:56: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评 |
据说,每当冯小刚、葛优和贺岁喜剧片这三个概念三位一体的时候,全世界就要举行一次奥运会进行庆祝。难得啊,四年一次的盛会,怎么折腾都不为过。
上一次,就是2004年的《天下无贼》,是我们记忆中葛优最后一次出现在冯小刚的喜剧中��之后的《夜宴》,谁要是敢站马路中间说它是喜剧,肯定会有路人甲乙丙丁走过来劝你把《无极》看上十遍。2008年又是奥运年,《非诚勿扰》在万众期待中隆重登场,这几年不断转型的冯小刚,似乎有点累了,这次他没玩古装,没碰战争,老老实实的和葛优怀了一把旧,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标准的冯氏喜剧,而实际上,这是一部旧瓶装新酒的新片。
有钱者的游戏,被绑架的电影
最开始的冯小刚,是很草根的,他的喜剧片里面的主人公和电影院里绝大多数的观众一样,日复一日地为着一个遥远而又渺茫的梦想奋斗。从《甲方乙方》里“好梦一日游”的姚远,到《没完没了》的美国混混,再到《不见不散》里的司机……从《大腕》开始,冯小刚的电影变味了,但那时候他电影中充斥的广告,还是处于被讽刺挖苦的位置上,到《手机》,冯小刚的主人公也变质了,开上了宝马车,包起了二奶,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再到《天下无贼》,主人公的身份有所改变,但依然开着宝马车;然后是今天的这部《非诚勿扰》,虽然葛优在片中的名字是秦奋,但他的电影和主人公都已经彻底变质了,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更多出现在银幕上的,是头等舱,拥有私家池塘的别墅,北海道之旅,豪华邮轮,温莎威士忌��毫不客气地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是一部被名牌“绑架”了的电影,无论是搞笑还是煽情,它讲述的只是一个有钱人的游戏。
《非诚勿扰》不如《征婚启事》
电影一开始,葛优卖给范伟的分歧终端机让所有彭浩翔的影迷跌掉眼镜:这个机器是不是从彭浩翔的成名之作《AV》里那片传说中北海道的薰衣草田里挖出来的?不光如此,电影里的很多段子都显露出了似曾相识的迹象,比如片中那个性冷淡的女人说道:“以前,我总是不知道我老公晚上在哪过夜,现在他死了,我总算可以确定他晚上睡在哪里了。”拜托,找个新一点的笑话好不好?
还有《非诚勿扰》的构思,直接来源于刘若英多年前主演的《征婚启事》。看过那部电影,再来看冯小刚的这部新作的人,都应该很清楚,一部是创意独特,表演精彩,摄影出色的小制作,另一部是充斥着无数软广告的商业大片,从电影艺术的角度上来说,两部电影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一哭二闹三上吊,冯小刚黔驴技穷?
葛优的表演,向来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势,不动声色,不苟言笑之间,女主角和观众已经拜倒一大片。《非诚勿扰》里,葛优一开始,就哭了,然后是戴着滑稽面具的葛优大闹四姐妹酒馆,再然后��舒淇并没有上吊,不过她跳海了,不过她自杀的地方没选好,要知道在日本,自杀的圣地可并非北海道,而是富士林海哦!
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些中国传统无知妇女吸引眼球的手段,冯小刚在《非诚勿扰》里全都用上了,而且不止是葛优哭、舒淇哭,电影中露脸的男人几乎都哭了,连范伟在电影的最后也哭成个泪人。虽然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可是看到这么多原本负责搞笑的男人在一部贺岁片里哭得稀里哗啦,感觉还真是有些伤感,只不过伤感的是葛优这次的表演已经失去了以往标志性的节制和内敛,甚至是智慧,他变成了一个婆婆妈妈的话痨,变成了一个靠夸张的扮相和表演来博取笑声的滑稽演员。
以后,我们还能看到冯小刚和葛优的喜剧片么?
狂欢,一群电影的孤独
今天年末的三部重头贺岁片,包括《爱情左灯右行》、《桃花运》和《非诚勿扰》,全都是和征婚有关的题材,婚介行业在这个遭遇金融危机的年末格外红火。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对征婚和相亲如此感兴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孤独,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戒备,造成了安全感的普遍缺乏,在这个颇不平静的2008年末,又恰逢金融危机,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夸张了每个人身上的孤独感,所以,《桃花运》里的元秋才会那样义无反顾地维护郭涛,唯一的条件就是“你把这个当个家”;所以,《非诚勿扰》里的邬桑才会在北海道空旷的天空下,开车开到泪流满面。《梅兰芳》里也说了,“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如果要评选2008年的年度词汇,我想孤独这个词入选的概率一定很高。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在2008年末的这场贺岁片的狂欢,是一群电影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