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读机器人八十年

(2008-04-20 20:29:17)
标签:

杂谈

分类: 影评

1926年,德国导演Fritz Lang拍摄了描写未来世界的电影《大都会》。影片中的机器人是电影中最早的机器人形象之一。到2004年底,随着本年度最后一部引进大片《我,机器人》的上映,机器人在大银幕上已经走过将近八十年的岁月,在我看的所有关于机器人的电影里,比如《终结者》,机器人大都以反派的形象出现。至少在电影这样的文艺作品领域里,人类面对机器人的这八十年,基本上是提心吊胆地熬过来的。
   人类早在古埃及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机器人的概念了。三国时的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就是机器人的雏形。那时候机器人这东西是要绝对服从于人类意志的,可后来有了电脑,也就是说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思维器官,虽然这思维和人类叵测的大脑相比还不能同日而语,可是人类却从此起了戒心。机器人的大脑不如人类发达,可是却拥有远胜肉体的钢筋铁骨,于是面对要服从自己物质需要的机器人,人类就开始从精神上鄙视它们。
   “十诫”中的第一诫便告诉人类: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而阿西莫夫在他的经典科幻作品《我,机器人》里发明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无疑是对这一戒条的人性化阐释。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是超越所有规则之上的元规则——这一点虽然给人类提供了脆弱的安全感,但却证明了另外一个真理:在机器人面前,它的创造者人类的自信,居然如此不堪一击。
   可以说直到现在,机器人的概念离我们的生活还是相当遥远的。它的用途大多集中在工业的领域里,都是些脏累差的工种。正因为如此,人类越是剥削它们的剩余价值,就越是担心它们腹诽。现在有很多科幻电影都在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机器人是否可以代替人类。我觉得这是对机器人的一种误解,是人类沙文主义思维定势的一种体现。其实说这么复杂,我的意思很简单: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斯皮尔博格在《人工智能》里,过于自恋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机器人如何朝思暮想成为人类的故事。以前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后来想到如果是机器人,可能会不大同意把机器人的命运做如此凄惨的安排。换句话说,子非机器人,安知机器人之乐哉?
   人类由自己的幻想中创造出一种生物,却又去担心它有朝一日会篡位——上帝创造人类这么多年以来,却从不曾有过这样的危机,唯一一次险些被谋杀,是因为一个叫尼采的男人,然而他疯了——看吧,这就是上帝的手腕。和上帝相比,我们人类显然差得还是太远,就如同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中的一篇里借机器人之口说的那样:人类靠低能量的有机物维持生命,要摄取氧气,受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极大,而且在机器人面前又是如此地缺乏自信,实在是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让机器人羡慕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