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 |
昨天在新西南看电影,我在一部很低级的伪艺术电影面前,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
放的是《底下》,一部据说很标准的小众电影。它的名字很容易让我想起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相似,《地下》是地下室,《底下》一样是发生在地下室的一个故事,很难说导演创作《底下》的时候,是否受到了《地下》的启发。
电影的一开始很枯燥,百无聊赖的我坐在银幕下,看着百无聊赖的女主角冲电话另一头远在某个戏剧排练现场的男主角发脾气。这脾气一发就是一、二十分钟,在等候女主角破涕为笑的时候,我忽发奇想,可以拍这样一部电影:电影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女人打电话,一会哭一会笑,一会回忆过去一会憧憬未来,一个半小时之后,女主角挂掉电话,镜头定格在她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过电后无比满足的表情。
电话打完了,转眼就是第二天,在电话中先声夺人的男主角终于姗姗来迟,继续和女主角在一些迟到之类的细节上纠缠不清。最后,以男主角去给女主角买菜为标志,两个人和好如初,然后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开始了令人期盼已久的亲热戏。
即使把这段三级情节算上,这一切也实在枯燥(当然这和女主角的糟糕身材也不无关系),我甚至开始思考这个导演是否应该继续这份没前途的职业。可是我不知道的是,这个地下室发生的一切,都被一个导演安排在屋内的小偷候个正着。
于是,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偷从幕后走到台前,在勇敢地和两口子搏斗之后,英勇就擒。两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在面对这个入瓮中之鳖的小偷的时候,在面对小偷威胁说要告他们绑架的时候,忽然发现,小偷成为了这个地下室的主人。
小偷开始提出各种要求,比如说要求喂他吃饭,要求把他挪到较阴凉的地方,要求服侍他尿尿,要求看报纸,到最后,豪不掩饰自己的窥淫癖,要求两口子继续刚才中断的亲热戏。
为了能尽快送走小偷,洗脱绑架的罪名,两口子对小偷有求必应,照料得无微不至,胜似他的亲爹亲妈,到最后亲热的时候,小偷还提出:要求给他专门架设一部摄影机,好让他能在余下的岁月里缅怀这个无比愉快的下午。
故事到这里才真正有意思起来。看着蓬头垢面的小偷一本正经地坐在摄影机后面,调整着焦距的时候,看着两个搞艺术的年轻人在这个突兀的外来者面前以艺术的名义被搞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极大的反差——反差导致幽默,所以你也可以说我感到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幽默。
但也仅此而已。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高潮来得比较慢,前戏多得有点让人不耐烦的娱乐片而已。一开始导演就端出一付标准的艺术片的架势,企图让镜头里的一切东西都充满一种刻意的隐喻。比如说男女主人公的职业都和戏剧有关,女主人公所处的地下室,本来就是一处对电影进行后期制作的工作室,而男主角是戏剧专业的学生,正在为毕业留校而拍一部至关重要的话剧。这样的身份设定把导演的企图暴露得过于明显了:两个人的职业都是和扮演别人的生活有关的。然后导演又在片中多处提到戏剧所用的道具,包括进来个莫名其妙的胖子搬盆栽,也说是刘哥要用的道具,男主角埋怨女主角要他穿的衣服是“道具”,还有那个小小的舞台,到后来两个人在小偷的使唤下的狼狈不堪,都在表明导演的这样一个态度:现代人的越来越迷茫,和时刻扮演着别人所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表述太陈旧了,手法也太过刻意,如果这就是艺术,这艺术的技术含量也未免太低了些。我看的时候倒是越来越开心,在它的艺术面前,我脑细胞的活动量和看《无极》的时候相同。
该说一说我丢人现眼的那个时刻了。我估摸着电影快结束的时候,银幕上先是象电脑死机一样黑屏了几秒钟,然后我感觉所有的一切就都回到了电影开头。我看了下表,已经一个半小时了,于是便怀疑电影放映员和其他鸦雀无声的观众集体陷入昏睡。我带着众人皆醉的心情,带着拯救世界的心情勇敢地站起来,走到前排,摇醒了老边:老边快醒醒快醒醒,火星人来了。
然后边民带着杀气冲进了放映室,然后放映室里就是长久的沉默。我好奇地把头探进仿若《天堂电影院》里的放映室,没有看到放映员们倒伏的尸体,却看到边民茫然地走出来:电影没有完嘛,你丫没看过艺术片是不是?
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电影还没结束时我就自作聪明地以为电影进入到循环放映的状态了。边民的当头棒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你丫没看过艺术电影吗?你丫没看过《暴雨将至》吗?你丫没看过《低俗小说》吗?
在边民宽容的笑容下,我依然没脸再走进电影院,茫然地走出了新西南。于是直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结尾是什么。
我小时候,北京有句形容土老冒的俗语是这样说的:老冒进城,身穿条绒,买瓶汽水,不知退瓶,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找不着厕所,旮旯也行。
我想,我肯定就是那个“看场球赛,不知输赢”的老冒了。
放的是《底下》,一部据说很标准的小众电影。它的名字很容易让我想起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相似,《地下》是地下室,《底下》一样是发生在地下室的一个故事,很难说导演创作《底下》的时候,是否受到了《地下》的启发。
电影的一开始很枯燥,百无聊赖的我坐在银幕下,看着百无聊赖的女主角冲电话另一头远在某个戏剧排练现场的男主角发脾气。这脾气一发就是一、二十分钟,在等候女主角破涕为笑的时候,我忽发奇想,可以拍这样一部电影:电影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女人打电话,一会哭一会笑,一会回忆过去一会憧憬未来,一个半小时之后,女主角挂掉电话,镜头定格在她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过电后无比满足的表情。
电话打完了,转眼就是第二天,在电话中先声夺人的男主角终于姗姗来迟,继续和女主角在一些迟到之类的细节上纠缠不清。最后,以男主角去给女主角买菜为标志,两个人和好如初,然后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开始了令人期盼已久的亲热戏。
即使把这段三级情节算上,这一切也实在枯燥(当然这和女主角的糟糕身材也不无关系),我甚至开始思考这个导演是否应该继续这份没前途的职业。可是我不知道的是,这个地下室发生的一切,都被一个导演安排在屋内的小偷候个正着。
于是,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偷从幕后走到台前,在勇敢地和两口子搏斗之后,英勇就擒。两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在面对这个入瓮中之鳖的小偷的时候,在面对小偷威胁说要告他们绑架的时候,忽然发现,小偷成为了这个地下室的主人。
小偷开始提出各种要求,比如说要求喂他吃饭,要求把他挪到较阴凉的地方,要求服侍他尿尿,要求看报纸,到最后,豪不掩饰自己的窥淫癖,要求两口子继续刚才中断的亲热戏。
为了能尽快送走小偷,洗脱绑架的罪名,两口子对小偷有求必应,照料得无微不至,胜似他的亲爹亲妈,到最后亲热的时候,小偷还提出:要求给他专门架设一部摄影机,好让他能在余下的岁月里缅怀这个无比愉快的下午。
故事到这里才真正有意思起来。看着蓬头垢面的小偷一本正经地坐在摄影机后面,调整着焦距的时候,看着两个搞艺术的年轻人在这个突兀的外来者面前以艺术的名义被搞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极大的反差——反差导致幽默,所以你也可以说我感到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幽默。
但也仅此而已。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高潮来得比较慢,前戏多得有点让人不耐烦的娱乐片而已。一开始导演就端出一付标准的艺术片的架势,企图让镜头里的一切东西都充满一种刻意的隐喻。比如说男女主人公的职业都和戏剧有关,女主人公所处的地下室,本来就是一处对电影进行后期制作的工作室,而男主角是戏剧专业的学生,正在为毕业留校而拍一部至关重要的话剧。这样的身份设定把导演的企图暴露得过于明显了:两个人的职业都是和扮演别人的生活有关的。然后导演又在片中多处提到戏剧所用的道具,包括进来个莫名其妙的胖子搬盆栽,也说是刘哥要用的道具,男主角埋怨女主角要他穿的衣服是“道具”,还有那个小小的舞台,到后来两个人在小偷的使唤下的狼狈不堪,都在表明导演的这样一个态度:现代人的越来越迷茫,和时刻扮演着别人所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表述太陈旧了,手法也太过刻意,如果这就是艺术,这艺术的技术含量也未免太低了些。我看的时候倒是越来越开心,在它的艺术面前,我脑细胞的活动量和看《无极》的时候相同。
该说一说我丢人现眼的那个时刻了。我估摸着电影快结束的时候,银幕上先是象电脑死机一样黑屏了几秒钟,然后我感觉所有的一切就都回到了电影开头。我看了下表,已经一个半小时了,于是便怀疑电影放映员和其他鸦雀无声的观众集体陷入昏睡。我带着众人皆醉的心情,带着拯救世界的心情勇敢地站起来,走到前排,摇醒了老边:老边快醒醒快醒醒,火星人来了。
然后边民带着杀气冲进了放映室,然后放映室里就是长久的沉默。我好奇地把头探进仿若《天堂电影院》里的放映室,没有看到放映员们倒伏的尸体,却看到边民茫然地走出来:电影没有完嘛,你丫没看过艺术片是不是?
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电影还没结束时我就自作聪明地以为电影进入到循环放映的状态了。边民的当头棒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你丫没看过艺术电影吗?你丫没看过《暴雨将至》吗?你丫没看过《低俗小说》吗?
在边民宽容的笑容下,我依然没脸再走进电影院,茫然地走出了新西南。于是直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结尾是什么。
我小时候,北京有句形容土老冒的俗语是这样说的:老冒进城,身穿条绒,买瓶汽水,不知退瓶,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找不着厕所,旮旯也行。
我想,我肯定就是那个“看场球赛,不知输赢”的老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