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光小美女

(2007-01-30 01:22:03)
分类: 影评
说电影之前先感慨一句:马特拉齐又被人顶了。上一次被顶,上帝拿大力神杯作为对他的补偿,这一次被顶,他得到的补偿是国米的14连胜。
《阳光小美女》,看开头,象是“超级女声”拍的广告宣传片,准备看一个戴眼镜的小恐龙如何面对突然入围的选美总决赛;到了中间,变成了美国版的《落叶归根》,一大家子人带着一具逐渐腐烂的尸体翻山越岭去加利福尼亚;到了结尾,终于变成了《同一屋檐下》,有那么一瞬间,我还有点伍迪艾伦的《好莱坞结局》的幻觉。
作为今年奥斯卡最大的一匹黑马,很多人对这部伪独立制作的电影赞赏有加,觉得它温暖,觉得它励志,觉得它里面的阳光小美女很可爱。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其背后的真实的残酷被很多人忽略了。阳光小美女戴的眼镜可能是导演刻意安排的,用意在于强调她的平凡,但是这样恰恰突出了她身上的成人化倾向。在她参加总决赛时,她在看到其他小女选手的成人化包装之后,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的油肚——也难怪,有几个在她这个年纪的儿童会为自己的油肚感到自卑呢?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她和那些小大人们是同一类型的“儿童”,只不过她做得还不彻底。这时候我们自然想起她爸爸所说的这部电影的第一句台词: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胜利者和失败者。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套这个句式: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成熟的人,和更加成熟的人。《阳光小美女》这部电影中除了阳光小美女,她的一家人无疑都在试图做那个更加成熟的人。拿那个走出自杀阴影的小美女的舅舅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本书里的一句话是最适合他的: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小美女的哥哥也走出了自闭症,小美女原本懦弱而不够成熟的爸爸也在去往加州的路上悟到了事业的真谛——只有小美女个性率真的爷爷是个例外,可惜他死了,这个成熟的社会容不下他。
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让我们观察这个拿着成熟的标尺去衡量一切的现代社会是如何摧残儿童的。儿童成人化的趋势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要想在成人担任裁判的选美比赛中胜出,就必须去模仿成人,包括成人的穿着,成人的歌曲,成人的台风。这个获得最佳女配角提名的10岁小女孩,无论是她的标志性眼镜还是她对自己油肚的审视,我们在片中很难看到她身上有儿童的痕迹。这一趋势在其他电影中的经典儿童角色中同样存在:《德州巴黎》,《人工智能》,《吸血惊情五百年》,《这个杀手不太冷》……太多了,哪里数得过来。
中国就更不用说了,那些革命电影里的经典儿童形象,哪一个不得比成年人玩得更狠才能获得我们的认同?《烈火中永生》,《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据说刘胡兰被老乡们铡死的时候已经发育了,我们就暂且不把她算入儿童的行列好了。
不过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童年这个概念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的观点是,电子媒介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模糊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阳光小美女》总决赛时那些选手的打扮和表演的节目,很明显全部是来自于日渐普及的电视娱乐节目,只有阳光小美女宣称她的表演是来自于她的爷爷。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开篇第一句话就直接了当地写道:“在我落笔之时,十二三岁的少女正是美国收入最丰厚的模特儿。在所有视觉媒介的广告里,她们被设计成像是非常懂事、性感无比的成年人出现在大众面前,仿佛全然陶醉在色情的环境里。”
从美国广电总局给这部片子所定的级别——R级(涉及粗口,部分性和毒品内容)就可以看出,这样一部描写儿童的电影,是禁止15岁以下的人进场的。有人给这部电影定性为黑色喜剧,在我看来,它的这个不许儿童进场的R级,也实在是够黑色幽默——从这部电影的世界观来考察,15岁的儿童和成人之间还有很大的区别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