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2021-08-26 08:09:22)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双减政策终于落地,教育部对双减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过程、总体思路、总体目标以及具体的落实政策进行了详细解答。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这两个带有时间节点的目标,明确阐述了双减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双减政策明确了校内校外两方面工作重点

    在校外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的时代,双减政策要落地,绝不能仅仅只顾及到校内的教育方面,而是需要校内校外通盘考虑

   从校内方面来说最重要的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且逐步优化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使得学生的学习主战场能够回归校园,更好地让学校所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出作用

   从校外方面来说,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营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学科类培训机构超前培训、乱收费、虚假广告等等乱象需要从根本上得到整治,任由学科类培训机构野蛮发展,会对教育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而非学科类培训同样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对于教学质量、学生安全等等方面的从严把关,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家长和孩子的经济利益、人身权益不受到侵害。

二、双减政策对于各方的影响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孩子们是双减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保障学生们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是保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而无论是过量的作业、繁忙的校外培训,都会侵占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但是学生们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课余时间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校内学习,如此一来反而形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障充足的课余时间以及合理地拓展课外兴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好处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习回归校园,学校需要在学生教育上更加用心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学校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以及统筹作业的布置工作。一方面,题海战术对于学生而言既是生理上的负担,也是心理上的负担,老师们如何布置作业能够更加科学、更加贴合教育发展的理念,这一点是需要学校站在统筹管理的角度进行规划的;另一方面,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如何积极引导、调动好家长们,让孩子们有着更好的教育环境,这一点上学校需要有更深入的思考;第三,课后服务上如何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如何引导、激发孩子们的天赋,如何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同样是学校方面需要用心考虑的。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回归校内教育是回归教育本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校老师的教学中心一定是需要摆在校内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过往对于在校老师参与校外有偿授课的行为,各地的惩处标准不一,也导致了这一现象时不时会发生,而双减政策不仅明确了老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做的事情,也对在校老师校外有偿授课行为进行了明文禁止。未来,在校老师的重心只能够放在校内教育之上,而静下心来投入校内教育工作的老师们,也将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教育成本的降低是显著的。校外培训的火热,和许多培训机构散发的教育焦虑是脱不了干系的。而对于校外培训的规范化管理,意味着培训机构从办学资质、教学水平、收费水平等等方面都将规范化。这对于家长们最直观的感受,将会是孩子们校外培训的开销会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校外培训费用也不会再成为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头。节约下来的教育成本,对于家庭整体的财务健康、对于保障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来说,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从校外培训机构的角度来说,野蛮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应该是说预料之内的事情。总量较多、质量参差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主要特征,小到一个门面、大到连锁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数量可谓是遍地开花,但是与此同时,卷款潜逃、教学质量差、广告营销多等等乱象也是层出不穷。广告营销狂轰乱炸,会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教育的本身是教书育人,但是在资本的推动下,盈利却成为了培训机构的首要目标;而无照经营、卷款潜逃、教学质量差这些行为,则是直接侵犯了家长们的权益;更有甚者,超前培训、与学校指标挂钩,这些行为是对于教育公平的直接践踏。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三、教育行业的未来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生们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将会有着更好地成长环境,在学科培训乱象得到整治之后,我们也能够去憧憬更多的孩子能够在艺术、体育、科技方面去展示自己的天赋,去激发自己的潜能。

   而学校将明确自己学习主战场的地位,更多的配套政策、更专业的教学规划、更多样的课后服务,将使得学校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学校在面对更高的要求的时候,也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政策能够切实地得到落实,使得学生们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对于整个培训行业来说,规范化的运营会使得整个行业更加健康资本化的运作使得校外的学科培训这样的教育变了味道,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公益性的,而非将教育作为产业去追逐盈利的多少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孩子们的发展,对于校内的学习、校外的培训,都有了更加明确、更加规范化的要求,这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任何时候,我们谈论教育,都是在谈论的整个国家的未来。”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四、“双减”政策对现代教育的挑战

“双减”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很多人笑了:减负这事儿少说干了有10年了吧,哪次真减了?再说了,一切不以中高考为目的的减负都是耍流氓。

还别笑得太早,这次还真是不太一样。这一次的减负,虽说拿作业开刀跟祥林嫂碎碎念一样毫无新意,在鸡娃界几乎连个水花都没溅起,但实锤校外培训,却是不留退路、锤锤见血。多地甚至将校外培训列入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专项整治,一波波神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资本、老师和家长已经一起被按倒在了滚烫的锅盖上,三方都要开始想出路了。

对此,有人欢迎,有人不理解,有人惶恐,有人无所谓。不管怎样,一个新的时代终将到来。被时代洪流挟裹着向前的家庭,若还想托举起自己的孩子,有两样东西必须自备:一是自由的灵魂,二是独立的思考。

具备这两样东西意味着你拥有选择的自由,其中自然包括教育选择。只有拥有坚定教育观的父母,才会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外部的政策根本不能限制他们的空间,因为政策规定的是下限,而他们自有更高的上限。

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虽然我们无法以个人意志去左右政策和大环境,但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家教育的小自由还是没问题的。

实现小自由前,有几个问题必须先想清楚。

1.“双减”之后,内卷能停止吗?

中国教育的复杂性在于,造成家长焦虑的源头并不止于教育本身,教育里的很多问题也不是教育系统本身造成的,它像一张大网织进了太多的社会诉求和利益。

经常会有人说“焦虑就是中国家长自找的,自己非要鸡娃,也不管孩子是不是那块料”,每次看到这类言论我都不会去搭理——很多人的鸡娃不是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只是希望孩子不变成尾巴。

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优质学校,通过好的教育,让孩子拥有物质精神都相对富足的未来,这无可厚非。但现实却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

这个愿望,只有等我们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之后,才有可能实现。或许到那时,不用任何政策,内卷自己就偃旗息鼓了。

优质资源的短缺,与广大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这,才是内卷的根源。光凭某一方面,某一个政策,是很难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需要多方面一起改善,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2.教育内卷的锅,不应该由补课来背。

正是因为内卷不息,“补课”才成为“刚需”,这个刚需,短时期内并不会消除,除非哪天连考试也废了。又或是,家长们集体地、自觉地、言行一致地把对孩子的期望值回归到零。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3.“双减”之后,校内真能满足需求吗?

当下,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打破一个旧世界,同时也忧心忡忡。培训一禁了辅导固然容易,可是后续配套呢?

如果打碎之后,只不过是行走在旧世界的碎玻璃上呢?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先看看校内教材。历经多次减负之后的教材,家长自己去翻翻就知道,基本就是个大纲。小学还无所谓,书内书外家长都还应付得过来。但要把中学教材啃透,只怕很多人都未必做得到。这点我在辅导小谢同学的过程中深有体会。只要把教材和考题对照一看,你就能充分理解什么叫考查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灵活运用能力。

远的不说,就说前阵子老谢写过的让我伤心了好几天的小惠同学。惠妈给她报了高途的新初三数学网课,每天两个小时,教学内容跟校内初三完全接轨,相当于预科班。

老师的课讲得不错,立足校内,把基础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小惠看起来学得还挺轻松。于是我把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里的题拿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拿的是初三最重要的一章“圆”里面的题,最基础的一节,圆的概念和性质。

15道题,小惠的正确率只有55%。题目并不难,但只按课本上写的只言片语和老师短时间的讲解,小惠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从而给出正确答案。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大部分像小惠一样资质还不错的孩子,如果仅凭现有的课内学习时间和强度,要想在选拔性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只怕很难。更何况,校内的基调也还是一再强调减负减负再减负。

怎么减?减作业,减课辅,减学习时间,减学习强度,减考试难度?然后呢?就象今年长沙中考一样,610分的总分,582分才能上四大。

中考的政策导向是减负和优质均衡,但中考的结果导向却不是,高考更不是。

目前所有的校内减负,课后托管,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大家看看教师圈的一片哀鸣就知道个中原由。老师是人,不是超人。这一点,政策制定者不能太苛求,家长也不能太乐观。与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减负政策上,还不如先减减对孩子、对学校的期望值。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4.“双减”之后,家庭会更更轻松吗?

“双减”政策背后,教培将告别资本,回归教育本质。关于公立学校和课外培训之间的新定位急需重新定义,在社会公共性与市场性之间的新平衡也亟待被重新建立。

通俗地说,补习机构消减并不等于补习这件事消减,更不等于校外辅导和家庭教育的消减。在教育这件事上,不是一句“把童年还给孩子”就可以解决一切的。好的教育,永远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它无关时代、无关贫富、无关政策。

相反,校内不断减负,校外教培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而是更加凸显了。学校没有顾及到的,老师没有覆盖到的,都需要家庭来做功课。因为教育是没有上限的,不是说学校做得多了,家长就可以做得少了,不是说老师把事情做了,家长就没有什么可做了。

大家都喜欢说从前的学校怎样,从前的老师怎样,从前的父母怎样。其实,即便是在从前,袁隆平母亲不也是自己教儿子学英语、背诗词,钟南山父亲在家用小白鼠做实验,让儿子掌握科学知识吗。还有很多例子就不说了。要说从前,家教应该比现在占的份量更重。

老师,是负责学校的共性教育的,而家长,则是负责个性化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说:“国际上和我们都做过学生分数的监测,影响它的因素第一个是学生本人和家庭,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个体差异,占到60%65%的份额,这是左右分数最大的因素;第二个是区域生态和氛围以及区域给教育提供的支持,影响占20%25%左右,区域氛围指比如上海的一个县跟贵州山区的一个县肯定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是学校,影响只占10%15%

这还仅仅只是涉及分数上的差异,共他方面如性格、情商、品性、心理健康等等,无疑受家庭的影响更大。双减政策对家长的价值,重点并不是减负,而是重新思考如何抓孩子的教育,适时调整教育途径和方法。 

我向来不喜欢讲道理。无论教育改革如何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对家长而言,始终只有一条路——选择眼前自己能够得到的最优化的路。如果家长有能力成为孩子教育之路上的重要基石,又有何不可呢?又何乐不为呢?

不是天牛的命,不能单纯靠自己的普娃,有父母一路陪伴,一路鼓劲加油,扶一程,送上马,难道不香吗?生为普娃,父母和孩子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生而躺平。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教育观。事实上,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并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我不想跟谁辩论,也不想说服谁,完全犯不着。

我只是希望在教育改革的红利释放之前,家长们不要一味地等靠要,因为成功的教育背后,从来没有偷懒的父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