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走向“第三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八个标志

标签:
课堂教学改革标志 |
分类: 教育科研 |

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是很多教育者的疑问与困惑。本期,周刊为读者梳理了课堂教学改革由“第一代”向“第三代”演变的8个标志。希望我们的解读,能够让教育者改革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挣脱以“注入式”课堂为代表的传统课堂的束缚,几乎成了大多数教育者的改革选择。新教学形态如雨后春笋般从课堂中“生长”出来,教学改革从来没有如此繁荣,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改革的“百花园”中,有人意识到了自己会“枯萎”,有人在另外的园子中看到了更美的花朵,他们或者去寻找优质肥料,或者去与新品种嫁接。遗憾的是,在任何时候,都有一部分人看不到自己明天的样子,他们看到的只有周围的泥土。
中国教师报年初提出课改“代际论”,把课堂教学改革划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每一代都具有典型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象。对号入座,读者将看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演变脉络,看到自己所处的阶段,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代:改变课堂结构
阐释:在传统的“教”上“动刀子”,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教学从“低效”到“有效”的跨越。
标志1.
局限:这套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单边教学,承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性。但是它仍然没有跳出“教为主、学为辅”的框架,只是以改变课堂结构来追求课堂效益的有效提升。
标志2.
局限:虽然它在形式上取代了教案,但是在教学思想上仍然是“变形”的教案。编写的出发点并未能满足“学”的规律,仍然是过分强调“教”的规律,因此讲学稿呈现习题化、试题化的倾向,问题设计缺少层次性与可探究性,“对话式”课堂生生之间缺少有效交流和深度探究的基础,课堂容易陷入形式主义。
基本课堂形态
将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排座位时有意安排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秀的学生同桌。依据讲学稿提前预习学习内容。每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20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第二代:改变教学关系
阐释: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实现了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构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体系。
标志3.
局限:“学中心”对自主学习提出了挑战,对个体学习者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提出了挑战。进入此阶段,有一个误区就是错把小组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当作学习方法。实际上,学习小组的出现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对学习的基本支持。小组学习只是个人学习的补充和辅助,而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则需要研究个体的科学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和学习环境。
标志4.
局限:“少教多学”的理念比“模式”在习惯上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教师有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如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这些都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标志5.
局限:尽管导学案有多重解读,并尽量服务于“学”,但是学生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师思维的隐性控制,学生决定学什么、怎么学的自主权难以实现。
基本课堂形态
同组异质的分组原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生在课前通过导学案学习新内容。课上通过小展示与大展示暴露问题,教师点拨提升,解决问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整理学案。

第三代:改变教学意义
阐释:不再过分纠缠课堂的技术细节,而是以人本为基石,构建“去教师主导”的自主学习新形态。
标志6.
挑战:导学案一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盘”与“指南针”。取消导学案后,课堂需要在怎样的“学习目标”牵引下自动运转,是一大考验。
标志7.
挑战:“去教师主导”并非是“去教师”,而是去除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去教师主导”最大的挑战仍旧是教师观念的进一步解放,考量教师是否敢于尝试把完整的学习和管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标志8.
挑战:之所以课堂形态存在差异,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知与解读存在差异。理解学生到何种程度,相信学生到何种程度,对学生的研究有多透彻,决定了新课堂的高度与走向。
理想课堂形态
不再使用导学案,学习目标牵引课堂流程。打破班级边界。
学习场所打破教室界限。借助新媒体终端进行学习。一个教师同时上多个班的课。多个教师同时上一个班的课。学生根据个体学习进度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