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2020-09-14 09:35:53)
标签:

高考

研究

分类: 他山之石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高考改革的阻力来自许多人的惯性和对新事物的抗拒。世界上许多国家高考(一般不叫高考但起高考作用)一年两考,甚至一年考6次、7次。各个国家必考学科数量不同,有的只有母语是必考学科,选考学科及数量也各不相同。

考试成绩大多以等级呈现,有分7等的、8等的、9等的,也有分15等的;有以原始分数呈现的,也有把原始分转化为测试分的。

许多国家都采用综评录取,即大学录取要看“高考”成绩、大学笔试面试成绩、高中的平时成绩等。

本轮高考改革就是学习借鉴国外“高考”的做法,为稳妥起见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调整逐步推进。

给学生选择权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们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才能有人才的多样性,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选考就要赋分,加入高考改革的14省市有5种赋分方法,山东的58级赋分制区分度最好。

本轮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各地应该尽快加入本轮高考改革。基于我们的国情当前京津沪可以采用3+3方案,东部发达地区可以采用3+1+2方案,中西部可以采用3+2+1方案,这样全国就都加入了本轮高考改革。

综评录取是打破分数唯一评价机制的有益探索,为使综评招生顺利进行综评招生应在一本范围内试点。借鉴自主招生的经验教训,综评招生一定要减小面试的权重,笔试最好由国家统一出题,或在高中实行AP考试。将来大学可以按以下方案招生:

国家考试中心为“强基计划”、综评招生再出一份题,或开始AP考试试点;由国家组织笔试,高校组织面试和体测。

方案1

实行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高二下学期期末考5科,高三下学期期末考5科;普通高校按3+33+1+23+2+1等方案录取新生;名牌大学实行“6+1”招生方案,即在毕业考试中选6科成绩,再加上相关学科的AP成绩共同组成录取成绩。

方案2

实行全国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二上学期期末考4科,高二下学期期末考3科,高三上学期期末考3科;高三下学期期末按3+3等方案高考;

名牌大学及双一流大学综评录取方案

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6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20%AP考试成绩占15%,体育成绩占5%

普通一本大学综评录取方案

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6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25%AP考试成绩占10%,体育成绩占5%

普通二本、三本大学综评录取方案

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7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25%,体育成绩占5%

大学根据考生的综评成绩录取新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克服了文理分科的弊端,实现了通识教育,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由于实行选科和AP考试使人才具有多样性,尖子生也能获得更大发展,同时节约了招生成本,保证了教育公平。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我们一定能克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模式和高考模式。

关键词:两考与减负,两考与一考定终身;选科与通识教育,选科与人才多样性;综评与裸考,综评与公平。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一、部分国家或地区“高考”简介

1.芬兰:33.8万平方公里,人口554.25万。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是免费教育,对留学生也是如此。芬兰还是最清廉的国家。

学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和考试,学校没有快慢班,生活课程多。考试不重要,玩很重要。注重性格培养,重视阅读,人均每年阅读17本书。

让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去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去打开思考、去创意,而不是单纯地培养为一个“考试机器。”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非竞争。芬兰教育侧重于育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

36万中小学生分布在4千所学校,平均每校约9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制度有利于实现“无一人落后”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历,师范教育5年,高中毕业申请师范大学时,除了要有优异的毕业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院校。

7岁上学,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初中毕业13门课的平均成绩申请高中或职业学校,满分10分。高中最后一年有毕业考试,考试成绩分7个等级。

每年2月初高三结课,高中毕业考试分两次,第一次在2-3,考的不理想的学科可以在9-10月参加第二次考试。

考试每天1科,每科考6小时,早9点到下午3点。母语必考,另选45科,大多考5科,最多有选考16科的,选考学科共20科。

高中毕业考试通过率92%93%,没有合格的同学居家、旅游、或工作的同时自学,下一年再考,合格了发高中毕业证。

高中毕业考试也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申请大学至少需要包括母语在内的4科成绩。

芬兰有36所高等院校,2019年招生47600人,春季招生25000人,秋季招生22600人。

大学根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高中平时表现、外语考试成绩、大学专业考试成绩录取新生,即采用综评录取。

2.新加坡:719平方公里,人口570万。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本科3~4年。

3年级时选出1%的学生重点培养;小学前4年课程统一,4年后按语文能力分为三种不同课程;6年级期末参加离校考试。

初中分特别班、快捷班、普通班3种课程,占比分别为5%56%38%。初中毕业凭成绩及兴趣选择初级学院(2年中专)、理工学院(3年大专)、高中(3年)。

新加坡有5所公立大学,1所私立大学,5所理工学院。

新加坡高中毕业考试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共同主办,试卷寄到英国剑桥阅卷。每年3月下旬报名;7月、8月口试;10月、11月笔试;转年3月中旬公布成绩,成绩分7个等级,成绩两年有效;对某科成绩不满意,可在第二年报考单科。

考试科目:

5门公共课:英语、华文、地理、数学基础、微积分

理科:必考2门,英语、数学;选考2门,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

商科:必考2门,高等数学、经济学;选考2门,英语、数学、会计。

考生根据大学的选科要求用高中毕业成绩申请大学。新加坡教育侧重于选拔,通过考试筛选出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是“小升初一考定终身”。

3.香港:高考分甲、乙、丙3类。考试在3月到5月,考试成绩分7个等级成绩2年有效

甲类:4个核心科目,语文、英语、数学、通识教育;选考科目,202。一共考6科,用5科成绩申请大学。

2019年诞生了73个状元,其中39人学医。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4.台湾:一年两次高考

第一次考试在每年2,考国文、英语、数学、社会、自然。社会包括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自然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与地球科学。录取招生计划的约70%

第二次考试在每年7,文科考国文、英语、数学(乙)、历史、地理;理科考国文、英语、数学(甲)、物理、化学、生物。录取招生计划的约30%

各科成绩分15级,575级;2017年高考有118个状元。

5.韩国:每年在11月中旬高考,今年推迟到123日。韩国高考考1天,1天考5场。上午考韩语、数学、英语,下午韩国史和探究、第二外语和汉语。

数学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探究也分文理,理科考察科学领域82,文科考察社会领域92

成绩分9个等级。根据各科等级成绩、学生手册、面试成绩及专长录取新生。明年开始取消文理分科。

6.日本:37.8平方公里,人口1.26亿。高考每年1月到3月,4月入学。

全国统一考试,国语、外语、数学、理科、地理历史、公民。满分900分,考后10天内公布成绩,考生根据成绩报考学校。

大学测试在23月,由大学在校内考试,考试时间不同。大学自主命题,一般采用论文、面试的形式,难度较大。

考生最多可报3所大学。报私立大学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只以学校考试为主。另有推荐入学和自荐入学。

留学生入学考试在6月和11月。

文科:日语400分、文科数学200分、文综200分;

理科:日语400分、理科数学200分、理科(从物理、化学、生物中选2科)200分。

7.美国:ACTSAT均被称作“美国高考”,它是美国大学入学条件之一,又是大学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ACT每年考6次,SAT每年考7次。

ACT基于教学大纲,英语阅读、语法,数学和科学,满分36分。

SAT1:写作400分、阅读400分,数学800分,总分1600分,考3小时45分钟

SAT2: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考1小时,每科800分。

申请大学需要提交的材料

(1)SATACT成绩

(2)高中所有课程的成绩单

(3)自我陈述

(4)申请表、申请费

(5)80100小时的义工/社区服务

(6)高中学校对该生的评述

(7)各种奖学金、经济资助、学生贷款等的申请

(8)推荐信

8.俄罗斯: 2020年全国统一高中毕业考试时间安排

76日、7日考俄语,以减少抵达考场的人数

710日数学

713日历史和物理

716日社会科学和化学

720日生物和外语笔试

722日、23日外语口试

外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汉语

俄语、数学为必考学科,外语多数考英语,俄语、数学合格即可高中毕业。

百分制,将原始分转换成测试分

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要持续半个多月,高中毕业考试也是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两年有效,考生可报5所大学,每校3个专业。

竞赛获一等奖可免试入学。每年有1020所名牌大学进行补充考试。

申请大学除俄语和数学外由大学各专业再确定2科。

俄罗斯“高考”已完全不同于苏联时期的“高考”!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9.印度: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一直在一所学校就读。大学依据全国统一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统一的专业考试成绩、所选大学的入学考试或面试成绩录取新生。

印度的现代教育制度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遗产,所以印度现代教育体制主要采用的是英国的教育体制,即:小学5年,初中5年,高中2年,大学本科3年。

印度在初中毕业时举办全国统一的初中毕业考试,这次考试将会让考生选择未来要读哪个方向的高中,印度的高中分为三种——文科、理科、商科。

高中毕业时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也叫“预备考试”。考生通过这次考试后,才能继续参加大学的入学资格考试,即高中毕业统考成绩是印度学生报考大学的基础。

学生报考国立大学等名牌大学需要很高的高中统考成绩,还要参加这些大学自行举办的招生考试或面试。

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高中统考成绩直接申请很多普通院校,如邦一级院校、私立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

印度有着很多专业教育联合机构, 这些机构每年组织相关院校的联合专业考试,这是报考这些专业院系必须参加的考试。

很多邦也组织本地的大学入学考试,本地的专业考试,这是报考地方院校必须参加的考试。

印度大学招生是院校自主进行,各院校要求考生参加不同的考试,甚至一所院校不同专业会要求考生参加不同的考试。

印度职业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非常有影响的国际声誉,少数计算机院校的毕业生往往成为国际计算机行业的翘楚。

印度学生要上大学,首先要参加高中毕业统考,这是一个科目非常丰富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科目。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所报考大学的要求选择科目参加考试,名牌大学往往只接受传统科目的成绩。

印度学生往往还参加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考试,有的学生参加数十次考试。

对于报考文科和商科的学生,全国统考成绩就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不需要再参加别的考试了。

报考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后,还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工程师、建筑师、医师等考试,合格后再参加具体大学的入学考试。

10.英国:英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免费的。中学生在接受5年中学教育后要参加初中毕业考试,通常要考10门课程,由英国教育部门统一命题,在规定的时间全国统考。

高中又叫“大学预科”,学校会开设20-30门课程供选择,这些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大学预科”,学生们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自己选择课程。

在“大学预科”的第一年,你需要从必修课中选择两门课、选修课中选择两门课完成考试,得到分数后就可以申请大学,因为只读了一年,所以获得的是“预录取通知书”。

如何把“预录取通知书”变成“录取通知书”这就要靠第二年的学习成绩。到了“大学预科”第二年,你需要从第一年选择的四门科目中,再选择你比较擅长的三门进行考试,如果成绩合格,“预录取通知书”就会自动转化成“正式录取通知书”。

每一门课在两年中共有6次考试,每次考试卷面最高分是100分,6次考试所得的总分就是这门课的最终成绩,480-600分是A等,而0-239分是U等即最后一等,这样一共划分8个等级。

英国高考采用的是累积分制,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得在这两年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而不是一锤定音。

如果学生对自己某门课考试的成绩不满意,可以选择补考,补考成绩可以完全替代原来的成绩,但补考的报名费需要自己负担。

学生三门课的成绩呈现为AAAACBCBD等等。学生可以报考六个志愿,如果考生发现考试超水平发挥,考出了比平时高的成绩,可在“升级周”内,选择保留已录取学校的入学资格,再去申请更好的大学,据英国教育官员介绍:“这项改革每年能使9000多名学生受益”。

高中学业成绩证书、学校的推荐和学生的自我推荐,是英国高校录取本科新生的三大依据。学校老师或校长对该学生的评价(即推荐信)对申请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名牌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还会对每一位合格的申请者进行面试。

英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英国独立的考试机构和招生机构与高校形成“招考分离”的招生模式。

在得到由独立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寄出的成绩后,考生向专业的申请机构申报,高校根据申报者的成绩通盘权衡后再予以录取。全过程有严格的监督、审核环节,并接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11.以色列:高中毕业成绩占大学入学学分的一半,另一半是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高中毕业后男生服3年兵役,女生服2年兵役,服兵役后上复习班再参加高考。

必考科目:圣经、希伯来语、英语、数学、国家知识、文学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理,至少选2

高考每2个月116,每次考3小时20分钟,考试题多面广,分8个部分,满分800分,成绩5年有效。

12.德国: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以及文理中学。小学毕业后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强项和兴趣建议学生进入不同的中学学习。

毕业考试由5门课组成,即自己选择的主修和辅修,其中德语跟数学是必选的,有的考三门笔试,2门口试,有的4门笔试,一门口试,毕业考试期间,不同科目分别被安排在不同日期进行考试。口试在全部学生笔试完后进行。

考试成绩分为16分,1分为最好,5分和6分为不及格。得14分的学生可以得到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标明得分。一般来说,得1分的学生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毕业考不是全国统考,而是各州统考,报考专业不同则应考科目不同。学生要经过笔试和口试,还要再加上前两年或三年的考试成绩,平均后得出的分数才是毕业证书上的成绩。

德国大学不仅看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也看高中后两年的平时成绩。每年46月高中毕业会考,学生从众多科目中选45门参加考试。选择范围是:德语、数学、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中德语和数学必选。

高中毕业成绩全国认可,但是德国的大学没有统一的分数线,各大学各专业对高中毕业的分数要求都不一样。毕业证书上的成绩越好,申请大学越容易,成绩只有4分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德国的“高考”不会一锤定音,大学不仅看毕业证书上的成绩,还要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即学生的领导才能、外语水平、打工经验、社区服务的经历、荣誉奖状等,都是校方录取时考虑的因素。

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也有上大学的机会。如受过与申请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并有4年以上工作经验、或通过国家技工考试,就可到大学申请24学期的短期学习,然后参加高校考试委员会的考试,通过就可被录取。

很多德国学生会在进入大学学习前工作、当志愿者、旅游、学语言,持续数月或几年,因人而异。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13.法国:法国高中会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法国高中会考每年安排在616日到624日,减去周末两天,考生1天考1科。会考分3类,经济社会类、文学类、科学类。除必考科目外,还有专业考试、自选科目和口试,每个学生要考十多科,每科满分为20分。

申请大学需要4科笔试成绩和1科口试成绩,4科笔试为法语、哲学及两科专业选修课。

4科笔试和1科口试占总成绩的60%,公共基础课平时考试成绩占30%,高二和高三的成绩占10%

法语科目考试又分为笔试与口试,考试时间在高二期末。

哲学一直是法国的传统科目,这门课与批判精神息息相关。

两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在高二时选3门课学习,选2门考试。

口试内容与学生所选的2门专业选修课有关,时长20分钟,第一部分向考官介绍自己的选题,第二部分就该选题进行提问,着重考察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二、四十年高考改革回顾

1.各地高考改革回顾

1977年高考分文史和理工两类,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加试外语。文革前高中文理不分科,高考分理工、农医、文史,考前复习约2个月。

1978年到1981年高考科目不断调整,到1981年稳定下来了。1981年,高考科目变为文科6门(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7门(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1991年的“四组四门”“三南方案”,因过于强调学生个性,而且录取太过复杂,仅实施一年。“四组四门”即:语外历政,语数外物;数外化生,语数外地;“三南”即湖南、云南、海南。

1994年在高中会考基础上,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语数外+历史、政治”,理科“语数外+物理、化学”。会考:为了解决文理分科的弊端,从1990年开始实行高中会考,会考合格才能毕业、才能参加高考。

1999年到2006年广东实行 3+大综合+1,实行标准分。

2000年吉林、山西、江苏、浙江4省市也开始实行“3+x”方案;2001年这一方案扩展到18省市自治区;2002年全国实行。开始“x”有多种选择,后来大多变成了“3+理综(文综)。

从保送生制度到自主招生制度

1984年我国进行保送生试点改革,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扩大试点。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22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以内。2014年发展到90所,2020年取消。

2010年起北大在北京等13省市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2015年正式取消。

“强基计划”简介

2020年开始,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相关专业招生,同时取消自主招生。强基计划从36所双一流高校开始试点。强基计划面向全国,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85%,高校笔试面试占15%

综评招生简介

综评招生是在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进行试点,多数高校实行的是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占60%,高校笔试面试占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10%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2.江苏高考改革回顾

2000年以前是“3+2”方案,即语数外+物理化学或历史政治;2000年开始实行“3+小综合”,即语数外+理化生或史地政;

2002年“3+大综合”;

2003年开始“3+1+1”,3是指语数外,“1+1”就是62,有15种组合,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弃理从文”之风渐起。

2008年开始还是“3+1+1”,一个“1”是在物理、历史中选一科,另一个“1”是从剩下的4科中选1科,选考科目成绩分为6等。

3.本轮高考改革回顾

改革2014年上海、浙江开始试点

上海语数外各150分,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63,赋分从40分到70分,31档,共11档。

浙江语数外各150分,外语两考成绩两年有效,等级性考试73两考成绩两年有效,赋分从40分到100分,31档,共21档。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2017年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加入高考改革

北京、天津语数外各150分,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63,赋分从40分到100分,31档,共21档。

海南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63,所有学科实行标准分;

山东语数外各150分,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63,赋分从21分到100分,11档,共80档。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4.3+3”高考方案的主要问题

(1)6320种组合,落后地区大班额严重,缺教师、少教室,走班压力很大。个别组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再加上赋分制使得弃考物理现象更加严重。63方案推向全国,10年、20年后,我国的理工科人才将后继无人!

(3)浙江外语两考,等级性考试两考,再加上高考,高三不断地冲刺,考生身心俱疲。

(4)上海选考390分,外语1150分,十年后将出现本地人才短缺!

(5)赋分分11档或21档区分度较差;赋分基数保护了尖子生,但也使差生赋得了远超实际水平的分数。

5.八省市都执行3+1+2方案

语数外各150分;

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再任选两科,实行赋分制,赋分从30分到100分,11档,共71档;

外语和等级性考试都只考一次,等级性考试和高考同期进行。

6. 3+1+2方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物理、历史不能同时选;

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化学最难,将会出现弃考化学现象,而赋分基数这一补丁有缺陷;

3+2+1方案可以避免出现弃考物理、弃考化学现象!物理、历史还能同时选。

7. 3+2+1方案

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

偏理组合:物理、化学各100分,从生物、历史、地理、政治4科中选1100分;

偏文组合:政治、历史各100分,从地理、物理、化学、生物4科中选1100分;

首选科目采用卷面原始分,根据首选科目制定招生计划;

再选科目采用赋分制,最低分20分,最高分100分,11挡,共81档;

外语考一次,笔试、听力一次完成;等级性考试只考一次并安排在6月与高考同期举行。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三、新高考的五种赋分制比较

上海实行511级赋分制

浙江、北京、天津实行521级赋分制

山东实行58级赋分制

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实行5等级赋分制

海南实行标准分

1.上海实行511级赋分制

上海采用511级赋分制。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细化为A+AB+BB-C+CC-D+DE11级,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为满分70分,E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55分。

上海约5万考生,我们按5万计算,5%2500人,3科就是7500人次。

可能3科赋满分的会有上百人甚至几百人,2科赋满分的会有几百人,1科赋满分的有7500人次。

这样的区分度名牌大学怎么录取?

设某一科参考人数为2.5万人,5%1250人。

先看高分端:

如果原始分1002000人,这些人都应该赋70分;

如果原始分1001200人,这些人都应该赋70分;

如果原始分100300人,99400人,98600人,97700人,则前1300人都应该赋70分;

如果原始分10010人,9950人,98100人,97200人,96300人,95400人,96600人。95分以上1060人,96分以上16600人,显然95分以上的1060人都应该赋70分。

可能出现的情况多种多样,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可见原始分数相差很多,但都在前5%,赋分都是70分。

通过上面的举例,可见这里的5%只是一个理论数据,实际分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再看低分端:

设原始分最低分51人,73人,97人,1110人,1315人,1520人,1725人,1930人,2035人,2140人,2245人,2350人,2455人,2560人,2670人,2780人,28100人,29120人,30140人,31160人,32200人,33300人。到32分合计1266人,这些人都应该赋40分。

可见原始分数相差很多,但都在最后5%,赋分都是40分。

在原始分中间段的同学原始分可能相差1分,但可能处于相邻的两个等级,赋得的分数相差3分。

在某一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可能相差10分左右,但赋相同的分数。

上海的赋分制最高分70分,最低分40分,有效分为30分;选考3科满分90分,而外语1科就150分。选考学科学三年,高考满分30分,各个高中校增加语数外的课时,减少理化生、政史地的课时。

上海的赋分制把几万考生只分为11档,目的是避免分分计较,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可以预期10年后(高中3年、大学4年、研究生3年)上海本地人才将会匮乏!制定这一方案的专家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是想把原来的高考变为语数外选拔性考试,63变为水平性等级考试,借鉴江苏08方案等级性考试分11级,并计入总分。目的是避免分分计较从而实现减负;目的是打破人才“千人一面”使人才具有多样。可以说上海方案是一个中西混合方案,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有待实践检验。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2. 521级赋分制

浙江、北京、天津采用521级赋分制,下面分别介绍。

1)浙江省的521级赋分制

考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由表可得赋分后平均71.26分。

我们按浙江赋分制举例

假设学生A物理成绩考了80分,在全省排名2%-3%以内,根据赋分表赋分为97分。

假设学生B地理成绩考了80分,在全省排名51%57%以内,根据赋分表赋分为70分。

可见,在等级赋分制中,决定最终赋分成绩的是你的原始分数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序百分比例是多少!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赋分呢?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高考改革之后,学生选科有多种组合,原始分不能相加,就像不同币种的货币不能相加一样。赋分后不同科的成绩可以比较,也可以相加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赋分制更直观,如果两次考试的难度不同,单看分数会没有办法比较,但是用赋分制就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学生的排名和水平高低了。

2)北京的521级赋分制

北京市把学生选考科目的原始成绩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名,再按照排名将前15%16%-50%51%-84%85%-99%99%以下划分成ABCDE五个等级。

ABCD四个等级内又按照不同的比例分成5个小的等级。根据学生卷面分数的排名和选考科目的总人数,确定学生属于哪个等级,再根据每个等级对应的分数给予赋分。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72.16分。

3)天津的521级赋分制

天津市按照实际参加当次考试学生总数的相应比例划分等级,位次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等。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门科目成绩由五等细化为A5A4A3A2AB5B4B3B2BC5C4C3C2CD5D4D3D2DE21级,分别占选考学科考生总数的2%3%4%5%6%7%7%7%7%7%6%6%6%6%6%5%4%3%1%1%1%。其中,A5级为满分100分,E级为最低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72.94分。

与浙江对比,同样的参考人数,同样的分数分布,天津、北京55%的考生赋得B等(73分)以上的分数,而浙江只有50%以上的考生赋得B等(73分)以上的分数。

浙江、北京15%以上的考生赋得A等(88分)以上,天津20%以上的考生赋得A等(88分)以上的分数。

理论上浙江赋分后平均71.26分,北京赋分后平均72.16分,天津赋分后平均72.94。实际操作时平均分还可能略有变化,因为划分百分等级时不可能严格按表中的百分比。

511级赋分制和521级赋分制将考生的原始成绩排序得到考生的百分位即可得到对应的赋分值。

下面介绍的58级赋分制、五等级赋分制则需要用公式计算才能得出相应的赋分值。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3.  58级赋分制

山东采用58级赋分制

等级性考试科目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8个等级。

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该科选考人数的3%7%16%24%24%16%7%3%

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赋分成绩。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60.5分。

赋分后排名前3%赋分91-100分;

赋分后排名大于3%、小于等于10%,赋分81-90分;

赋分后排名50%赋分61分;

根据原始分排序划分等级,在等级内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得到赋分;

赋分11挡共80挡,呈正态分布。

4. 五等级赋分制

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等第三批加入本轮高考改革的8省市统一采用五等级赋分制。

等级分是按统一规则,由原始分进行等级划定后,再由等比例转换法则将原始分转化为等级分。

对于某一再选科目,考生该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后,转换时赋分起点为 30 分,满分为 100 分。

具体转换规则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 ABCDE 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该再选科目参考人数的15%35%35%13%2%,从而确定考生的等级。

第二步,将A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对应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4030五个分数段,从而将考生的等级转换成了等级分。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由上表可得赋分后平均约为68分。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举个例子来看:

假设A等原始分99分到82分;

B81分到66分;

C65分到50分;

D49分到25分;

E24分到3分;

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为96分。

转换后A等从100分到86分;

B85分到71分;

C70分到56分;

D55分到41分;

E40分到30分;

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为70分。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设某选考学科考生10万人,排名在最后2%2000人为E等,则原始分24分到3分的考生赋分为40分到30分。

可见等级赋分制中,学生最终得分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参加考试总人数中的排名。

赋分基数这一补丁并不完美

上海、浙江弃考物理现象逐年加重,为遏制弃考现象的加重,为维护高考的公平,两地制定了物理赋分基数。

上海一届约5万考生,物理赋分基数1.5万,占考生总数的约30%

浙江一届接近30万考生,物理赋分基数6.5万,占考生总数的约22%

大学要求化学的专业数小于要求物理的专业数。

江苏实行2003高考方案时有弃考物理现象,实行2008高考方案时有弃考化学现象,从2018级开始实行高考3+1+2方案,现在出现了严重的弃考化学现象,为维护高考的公平,江苏制定了化学赋分基数。

江苏2018级学生总数约为36万,江苏化学赋分基数为当年高考总实考人数的25%,这样江苏化学赋分基数约为9万。

9万的15%1.35万,9万的50%4.5万,9万的85%7.65万,9万的98%8.82万。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小于等于1.35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86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1.35万、小于等于4.5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71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4.5万、小于等于7.65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56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7.65万、小于等于8.82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56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8.82万、小于等于9万,则最后一名赋分为30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大于9万,赋分按实际考生数计算,最后一名赋分为30分。

如果选考化学的人数是比4.5万多2人,则多出的两人处于C等,1人为C等的最高分70分,1人为C等的最低分56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考生的原始分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给予人为赋分。

2018级选学化学的学生约为3万人,出台赋分托底保障政策后对2018级即现在的高三选考会有一定影响,即可以吸引少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改选化学;这一政策将使2019级即现在的高二选考时弃考化学现象减轻。

综上可知,原始分最后一名考生的赋分值取决于选考化学的总人数,2018级化学赋分最低分大概率是71分,小概率是56分,都远远高于赋分制的下限30分。

赋分托底保障政策保护了中等偏上的考生,但容易让差生赋得超过他实际水平的分数,因此赋分基数这一补丁并不完美,而3+2+1方案既克服弃考物理、又克服弃考化学,是现阶段最好的方案!

湖南2019423日发布高考3+1+2方案时就建立了再选科目托底保障机制,“当再选科目中某科目考试人数少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保障基数按照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等因素予以确定。”

湖南的做法解除了学生、家长在选科时的顾虑,基本不会出现某科选考人数过少的情况,从而避免了制定赋分基数带来的让差生赋得超过他实际水平的分数的问题,我们为湖南点赞!

现在高校提出选科要求的专业接近50%如果能有80%的专业提出选科要求(有少数专业不需要提选考要求)就基本不会再产生弃考现象了。

高校的许多专业不提选科要求,原因可能是同一档次的高校招生有竞争。如果国家对高校的各专业提出选科要求或指导意见这一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以上四种赋分制的区分度比较

上海的赋分制区分度最差;

浙江、北京、天津的赋分制区分度较差;

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的赋分制区分度较好;

山东的赋分制区分度最好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5.标准分

全国只有海南高考坚持用标准分!

原始分就是卷面分,由它可知还有多少知识点没有掌握。原始分是未经过任何处理或转换的分数,在考试中是考生在一份试卷中所得的卷面分数,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原始分数未能反映考试分数相对于全体考生的位置信息。另外不同科目或同一科目不同次考试之间分数可比性较差。原始分数往往受试题难度和区分度大小的影响。题目难了原始分就偏低,题目易了原始分就偏高。

由于原始分数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使用原始分数难以对考生水平进行科学的比较。不同学科原始分数不宜直接相加,就像人民币和港元不能相加一样。要进行各科考试分数的合成和比较,就必须把原始分转化为同一“量具”中的值,即赋分值。标准分是赋分的一种,下面介绍标准分。

当考生人数足够多、试题能够反映考生的水平时,全体考生成绩分布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按正态分布原理,规定标准分在100分—900分之间,并将中间位置的分数设定为500分,也就是卷面成绩为平均分的考生标准分为500分。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距平均值一个标准方差范围内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约68%

距平均值两个标准方差范围内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约95%

距平均值三个标准方差范围内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约99%

距平均值四个标准方差范围内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100%

标准方差反映的是一个数集的离散程度。

每个单科,按照原始分对全省的考生进行排名,每名考生都有一个对应的位置,算出每个原始分以下的考生人数占全体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即百分等级。再由每个原始分的百分等级在《高考标准分与百分等级对照表》中即可查出它所对应的标准分,因此标准分更直观地反映该考生水平在全体考生中处于哪个位置。

每名考生的单科标准分换算出来后,乘以相应的科目权重,得到的乘积再相加,就会得到该考生的标准分总和。然后,将所有考生的标准分总和从高到低排序,根据排位的百分比等级在“对照表”中找出对应的分数,这个分数就是考生的综合标准分

两个考生的卷面总分相同,综合标准分可能会相差很大,这让习惯了以卷面总分论英雄的考生、家长和老师很难理解和接受。

由于高考难度降低,用标准分会令均衡型考生更占便宜。由于标准分的高低与试题的难易程度无关,在试题难度较低、区分度不明显、考生分数相对集中(标准方差较小)的科目上,标准分就会将原本微小的分差放大。新课改后,这一弊病更加突显。全省考生数学、物理平均分较低,区分度较大(标准方差较大),高分段的考生特别少。满分150分的数学,考150分和考140分排名相差不远,换算成标准分后可能仅差20分左右。在原始分总分相同的考生中,在难度较高的科目考高分的学生,综合标准分反倒低于各科均衡、在难度较低的科目考高分的学生,这就是不公平所在。

2007年后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河南、陕西等先后放弃高考标准分回归原始分。目前,全国只剩下海南高考还坚持用标准分。另外,美国的托福、SAT,英联邦雅思等,都使用标准分。

许多人认为,广东改回原始分,不是标准分的问题,而是由于科目设置不合理。1999年到2006年广东高考科目为“3+大综合+1”,由于物理在备选的6科中最难,导致几年内广东报考物理的考生由10多万人迅速降至五六万人,很多考生被迫弃理从文,选择试题难度低的科目。2007年改回3+理综或文综,2018年加入了本轮高考改革,实行3+1+2方案。

对标准分换算公式的两点修改建议

                                 研究国外“高考”思考国内高考

以上5种赋分制可分为用排序的方法、等比例转换的方法、标准分的方法去赋分,我觉得等比例转换的方法更科学。

在采用等比例转换的2种赋分中,山东采用的58级赋分制比8省市采用的五等级赋分制更科学、更合理。

以上5种赋分方法都能反映考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赋分后不同学科的成绩可以求和。赋分制要求考生量比较大,成绩正态分布。由于家长和考生趋易避难,才出现了弃考物理、弃考化学现象。大家知道物理、化学是关系高科技、高端制造的重要的基础学科,为避免弃考物理、弃考化学现象,我们可以实行3+2+1方案,或要求高校80%以上的专业都要提出选考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