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2020-08-23 09:17:09)
标签:

双师

课堂

分类: 教育科研

        什么是双师 Co-Teaching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2013 9 月,北京人大附中开始了一项实验,将初一数学的课堂教学实况,通过网络在线课堂的形式同步传输给广西、内蒙古、重庆、河北、北京延庆等 5 个地区的 13 所乡镇学校,这个实验性远程教育模式,被称为「双师教学」。

2017 年开始,经过点测实验后的好未来与新东方开始大规模推出「双师课堂」,在资本加重投入和中小机构跟风的双重因素影响下,2019 年双师遍地开花。

「一个课堂,两个老师」从一种教学模式被打造成引发家长学生好奇的广告语,从一个已经进化数十年的教学思考到被包装成互联网时代的「新物种」,背后不仅反映出我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旧疾犹在,更体现出新形态下师资不足、成本高涨的忧虑。

– 简史 –

    双师被称为 Co-TeachingTeam-Teaching,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从美国开始的教育改革运动。

这项运动主要针对种族压迫和残疾儿童的公平教育问题,意在帮助更多的儿童突破自身缺陷,也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同伴相同的常规教育,最早由父母群体发起,逐渐形成了各种针对特定群体的法律条文或社会组织,并持续推动。

受此影响,出现了一个叫做Inclusive Education「融合 / 全纳教育」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是要让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多样化特征,通过创建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拥抱接纳现实中多样化的学生个体及学习方式,包括那些所谓「特殊」的学生,例如残疾儿童。

对照我国,早期的「扫盲」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大规模、标准化、目标明确的教育基础普及运动,也是一种 Inclusive Education 融合、全纳教育的体现,体现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

随着思想的进步与法律条文的完善,进入 21 世纪,更提出了 No One Left Behind 「一个都不能拉下」的口号,希望教育可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无论是心智正常或是身患残疾。

双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应对特殊状况的教育模式,由于课堂中出现了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为保持课堂进度和标准的统一,针对这些需求的辅助教师开始与主讲教师一起出现在课堂中,主讲教师主要进行授课,第二教师针对特殊学生进行协助,两名教师合作让班级整体保持同步。

经历过多年发展,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双师课堂这种模式最早大规模被应用在 IT 教育培训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 2006 年前后的「达内」模式,利用网络课堂面对全国统一上课,并为每个班级配置辅导老师,快速批量化的培训软件工程师。

然后,20139 月,人大附中开始了一项实验 …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 定义 –

一个定义会影响你对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第一印象和后续判断,所以「一个课堂,两个老师」这样粗暴的定义只适合出现在海报或单页上,绝不能成为 Co-Teaching 或双师的正式注解。

在众多定义中,我们选择了来自 2 Teach 创始人 Wendy Murawski 博士的解释。

Co-Teaching is when two or more educators co-plan, co-instruct, and co-assess a group of students with diverse needs in the sam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所谓双师,就是两名或多名教师,在同一教育环境中针对同一教育对象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所进行的协同备课、协同讲授、协同考核。」

从发展历史和定义中体现出的关键词是「平等」、「共享」、「协作」、「相同」。

在双师课堂中,强调两名或多名老师的身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是名师或谁不是;强调课堂、学生都是共享的,并不存在谁的课或谁不是;强调老师之间是协作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谁补充或辅助谁;强调针对的是同一群体的学生,完成同一课堂或教学目标,而不是你的或我的目标。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 模式 –

依照课堂设计与两名教师的分工不同,可以将主流的双师模式分为六种。

主察教学 / One Teach One Observe

由一位教师主要进行教学,另一位主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与记录。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角度对主讲教师的课堂提供反馈与修正建议,观察发现对于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活动。

这种环境下,辅助教师将中心放在观察学生的自然表现与反应,而不是过多的介入课堂。通过课后两位老师的交流,来逐步改善课堂效果。

主辅教学 / One Teach One Support

由一位教师主要进行教学,另一位辅助。辅助者的除了要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表现,还需要协助控制现场秩序、引导及协助学生完成课业。

因为在这种环境中,老师容易被学生打标签形成主次老师的印象,所以教师应当轮流担任教学教师角色。

这是协同教学的启蒙状态,也是教师之间开始建立协同关系的起点。也是目前主流双师课堂所采取的模式。

主援教学 / Alternative Teaching

课堂会被分成大小组,由一名教师担任大组的核心教学,另一位教师同时对小组进行教学。例如在翻转课堂中,有的学生会因为没有做好课前预习不能加入大组讨论,可以形成小组进行补习教学,然后加入大组。

这种教学模式是正常教学模式的补充,短时间内进行拔尖、补习等行为可行。但容易在同一教学空间内给小组学生打上标签或在学生群体内形成隔阂,不推荐高频或长时间执行。

同步教学 / Parallel Teaching

课堂被分为对等的两组,两名教师各带一半学生进行相同的学习活动,再通过总结与分享学习对方的思考过程与经验结果。

这种模式只适用于特定的学习场景或活动,例如讨论、辩论或对答。这对于两名教师之间的协同、课堂控制能力都是考验。

协同教学 / Team Teaching

两名教师共同担任课堂内的教学角色,共同分担讲授和示范的教学活动。两名教师共同设计课堂方案,并且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与责任。

这种模式最考验教师之间的协同能力,也是最需要时间进行磨合才能建立起来的模式。

教学站 / Station Teaching

这种模式依照教学流程与任务将课堂划分为两个或多个教学站,教学站的数量取决于课堂内教师的额数量,每个站都有负责教师与其所设计的对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逐站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这种模式考量老师上课之前的协同备课与整体教学时间的把控。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 优点 –

两名老师,可以从备课阶段就有了协作的机会,互相学习、进步、成长;在课堂中共同维护有效的课堂秩序,更加有效的处理所出现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两者都有了更多的自由度、灵活度、配合与时间去实现所共同设定的教学步骤与计划。

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间接提高了师生比,在之前的文章「你的课堂有多少学生?」中就提到,小班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在小班容中「有效注意力」的提升,两名教师的课堂里,每名学生都会接收到更多的关注与互动。

多名教师的课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个性化的需求并获得回应,让在规定时间内统一的教学开始具备多样化的属性,学生开始具备发展出自身学习风格的可能性。

在中国版本的双师课堂里,两名老师对应「学」与「习」,通过线上教师更好的传递信息,通过线下教师的辅导与监督完成知识的巩固。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 缺点 –

虽然师生比提高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升,但比平时多一名老师也会极大的分散学生注意力。特别在双师课堂早期,两名老师要协同快速协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双师课堂的成败严重的依赖于教师间的协同能力,不仅会打破日常教师个人的备课习惯,对于教师间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合不当,还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流畅感」。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和新思想进入课堂,双师课堂对于教师协同备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名教授Rhea J. SimmonsKathleen Magiera 提出了衡量双师模式有效性的「Magiera-Simmons 质量指标模型」,可以从多个纬度来进行评价,这对从客观角度观察双师课堂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 问题 –

2013 年开始的人大附中实验开始后不久,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人大附中学校和教师的光环迅速碾压了本地教师与学生,每个人面对优质教育资源都如饥似渴的吸收,但发现那些从来没碰过面的老师根本不了解当地的学生能力水平与学习习惯,几堂课下来就让当地的老师与学生疲于奔命。

于是,更了解当地学生的,也就是双师课堂中的「辅导教师」,开始对上课的视频节奏进行控制,根据他们对学生理解的程度与速度的掌握,适时的播放、暂定、回放,把直播课变成了录播课,调整后的结果是,人大附中一节课的内容在本地需要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落地。

接着,由于教师能力与学生接受水平的落差,有的学校发现这些视频更适合老师观看,所以将原本课堂设定的观看对象由学生变为老师,目的由上课变为教研,让本地教师吸收之后再通过原来课堂的形式讲解给学生。

经过这样的本土化落地,在一学期结束后,大部分双师教学班级的成绩要比同校其他年级高出几十分。其中,广西阳朔朝板山中学,年级平均分是56.6分,而试点班的平均分却高达92.7分;内蒙古和林二中,年级平均分是39.5分,试点班则为59.7分。

除此之外,双师教学带给试点校显著的师资培训能力提升,双师教学过程中高效互动与教学全程化覆盖的教学方式与指导对于偏远地区的教师受益匪浅。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还叫双师吗?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 反思 –

看回目前流行的国内双师课堂,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与上面描述的双师都相似却又不同的新物种。

首先,模式新鲜感有快速消退的风险

中国版本的双师课堂虽然也有两名教师,但比较凸显的是负责主讲、学生们只能通过大屏幕看到的「名师」,加上旁边配置的辅导教师,排除学生年龄和科技化产品的元素,这就是若干年前针对成人教育的一度流行的「电教室」。

在培训机构线下课程中,一直都是「教师+助教」的组合,从双师模式的本质来看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新技术带来的新型互动,让学生有了新鲜感,远程「名师」的神秘感,本地辅导老师更强的关注感。

从上课形式上来说,就是在线课堂。所不同的是,在群体环境下,有独特的氛围感染与互动形式可以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这差别就像是在家里可以看电影、打游戏,但去了电影院和网吧感觉就是不一样。

但这种由一个老师陪着一群人在线下教室看在线直播视频的教学模式的新鲜度可以维持多久?根据艾瑞调查数据,用户了解双师课堂的动机前三名是:

1. 模式新颖,比较好奇

2. 主讲老师名气大

3. 开课机构是大品牌

增强互动、科技进步、辅助教师的水平提升都会有效的缓解这些矛盾。

其次,辅导教师角色定位

从传统双师概念和过程中来看,辅导教师与主讲教师是平等、协作、共享资源并且拥有共同课堂目标的定位;从人大附中的例子来看,辅导教师是主讲教师落地实现教学效果的转化器与控制器;从目前双师课堂的进展来看,辅导教师主要的角色定位是二次讲解、答疑与监督。

无论从任何时候任何角度来看,双师课堂的成败关键点都是「辅导教师的水平」。

目前双师模式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优质师资不足,但过度的宣传远程名师对实际负责学生练习与吸收的教师是否公平?这些在新科技影响下从「老师」变成「助教」的角色变化会对很多教师的心理形成冲击,虽然在很多机构辅导老师其实就是助教。

如果双师中的两名教师都在本地,可以定期碰面,就可以实现双师概念中的「协同备课、协同讲授、协同考核」。但实际情况是,通常「名师」都是远程授课且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与辅导教师进行联合备课,如果只是视频开会远远不能发挥出真正双师的效力。

正因为这样的问题,很多机构才会花大力气去研发双师教学系统、中台这样的东西,就是希望利用技术和互联网增进协同性。

如果你是主讲老师,同时给全国40 个班的学生上课,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持与 40 名辅导教师进行协同工作呢?

如果你是辅导老师,失去了课堂的主导权,但却背负着大量实际教学落地工作,能坚持多久?

所以,双师课堂的成败并不是酷炫的互动或者技术,而是双师之间的「能力差距」、「协同能力」以及对于辅助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结合科技与资源的有效支撑,双师课堂的口碑好坏取决于辅导老师的能力水准。如果能够针对线下教师的出现和讲解的进行有效课堂设计,也会极大的提升辅助教师的存在感与参与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AI 或许在未来会成为每一位教师身边有效的「辅助教师」。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第三,普及受限于高成本

双师主要解决的是学生需求,在国内现实是解决师资,但绝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

传统双师,两名教师联合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与协作成本,课堂中需要更加复杂的交互设计与时间配比,这些都需要增加成本对教师形成更好的支撑才能达到。

线上线下双师模式,需要给所在教室接入执行双师模式的设备。按照 2019 年的消费水平按照最低成本进行计算,除了常规的办学手续与话费之外,需要提供基础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直播级别的影音设备、教室内的真人比例大屏幕以及额外招聘一名教师,为了支持多名教师协同备课、交流、批改、考核,还需要采购支持双师的软件系统,以及保证系统运行的运维服务或团队,分摊到每间教室上,都是一笔不菲的花费。

所以目前双师课堂的推广主要是由国内几家上市教育机构进行推动,国家层面对特定区域进行试点型投入,一般学校或机构是玩不起这个游戏的,大规模普及目前来说还不现实。

第四,学习情感需求转移成本

学生在面对老师,除了获取到信息与知识,还有通过关注、互动、反馈所累积的学习情感。

当学生冲着宣传的教师来,结果看到的是屏幕,然后主要互动对象是辅导教师时,会让学生学习情感的累积与路径发生偏移。

如果主讲教师好,但无法通过面对面答疑、互动来积累情绪;如果辅导教师更好,情绪通过高频互动积累,回到线上看屏幕,由于情感信任程度低,就会影响对讲课教师的关注力。

这就需要双师协同性的增强,通过系统性的支持在学生情绪转折或转移时敏锐的捕捉并累积。

什么是双师Co-Teaching?

第五,低门槛带来恶性竞争

双师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里面是一个混合着众多旧元素的新物种。

双师是从上世纪 60 年代演变过来的教学模式;在线直播,这是网络课堂惯常出现的形式;线下课堂,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辅助学生看直播答疑解决问题,这就是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持;模块化的教学单元,与 PBL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辅导教师,从一开始就以助教的的样子站在那里。从本质上来看,双师更像是被互联网和商业模式重新涂抹过的一个老物件。

这就决定了双师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老师,谁拥有了好老师,谁就拥有了好的双师课堂模式。好的主讲老师会扩大双师课堂的影响范围,好的辅导老师,会让双师更快落地与扩散。本来双师是为了解决优秀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某种层面上来讲,更刺激的对于好教师的需求。

有投入有好的教师就可以入场,加入双师这场恶战,这个门槛并没看起来那么高,所以已经出现很多机构打着双师的旗号来忽悠家长学生,其实就是直播课+助教,更有甚者,用录播课来忽悠消费者,讲课的教师早就不在机构服务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双师一无是处,教师之间的备课、教学、考核协同、教育整体的科技化是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双师从教学层面在刺激并影响着这样的方向,对新一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