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估值的核心是现金流——《2000年华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学习体会

(2013-09-11 17:18:00)
标签:

巴菲特

致股东的信

价值投资

自由现金流

股票

分类: 巴菲特研究

原文摘录:

一般的准则,诸如股利报酬率、本益比甚至是成长率,除非他们能够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任何线索,否则与价值评估没有一点关联,有时成长甚至对价值有损,要是这项投资计划早期的现金流出大于之后的现金流入折现值,有些市场的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人信誓旦旦地将"成长型""价值型"列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典型,可以说是无知,那绝不是真知灼见。成长只是一个要素之一,在评估价值时,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负面……当然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精准地预估一家公司每年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状况,所以我们试著用比较保守的角度去估算,同时将重心锁定在那些比较不会让股东错估情势的公司上头,即便是如此,我们还是常常犯错,大家可能还记得我本人就曾经自称是相当熟悉集邮、纺织、制鞋以及二流百货公司等产业的人士。

抱朴阿素体会:

一家公司的价值,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数值指标来代表的话,那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可惜的是,这个折现值不容易计算,不会有精确的数值。不仅是投资者,即使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多数情况下也无法告诉你他所经营的这家企业到底有着一个怎样的“折现值”。巴老在这里提出:“诸如股利报酬率、本益比甚至是成长率,除非他们能够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任何线索,否则与价值评估没有一点关联。”从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投资者热衷于以股利报酬率、市盈率或者成长率作为判断一家企业价值的指标,其作用是多么地脆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巴老眼里,真正影响一家企业价值的,就是未来现金流。事实上,如果我们作为一名实业经营者,要购买一家企业,看中的一定是它赚钱的能力,而不是别的。换句话说,就是看这家企业能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这是企业是否存在价值的核心。如果离开了这个商业根本来谈成长率、市盈率、市净率、股息收益率等指标,都是离题万里、缘木求鱼。

原文摘录:

想要有超额的报酬一定要等到资本市场非常惨淡,整个企业界普遍感到悲观之时,机会才会出现,目前我们离那种状况还很远。

根据歷史记录,1970年与1980年代,在200家盈余最高的公司当中,算算到底有几家在此之后能够继续维持15%的年盈余成长率,你会发现,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公司少之又少,我可以跟你打赌,在2000年获利最高的200家公司当中,能够在接下来的20年年平均成长率达到15%的公司,绝对不超过10家。

抱朴阿素体会

1999年到2000年初,正是互联网泡沫极为疯狂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的狂飙让避免参与其中的巴菲特受到了世人的嘲笑。随着泡沫的吹大,巴菲特的业绩远远落后于市场,1999年夏天,《时代周刊》在封面羞辱巴菲特:“沃伦,究竟哪儿出了问题?”从巴老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的投资大师对价值的一份坚定信仰。过热的市场要警惕,过高的成长率要质疑,没有逆向思维的习惯,价值投资会很成问题。一定要记住资本市场的一个永恒定律: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赚钱,从众行为只会导致失败。巴老在本段中提供的企业长期成长情况的记录也提醒我们:不要把一家企业过去两三年的高成长视之为可以持续,并以之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依据。从目前的A股市场中,我们已经看到,过去10年白酒板块的高成长已经让一些伪价值投资者昏了头,极度乐观的结果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这个现实的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没有永远可以成长的行业,更没有永远可以高成长的企业,。

原文摘录:

查理跟我对于那些习惯以绚丽的盈余预估吸引投资人的CEO所带领的公司,总是报以怀疑的态度,或许少数的经理人确实能说到做到,但大部分的经理人最后都变成无可救药的乐观派,甚至可以说是骗子,不幸的是,投资人实在是很难事先分辨出他们到底是在跟哪一种人打交道。

抱朴阿素体会

我前段时间在自己的博客中转载了一篇文章叫《调研的那些事》,这篇文章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就是当你亲自接触了一家公司的老板后,如果这家公司的老板诚信有问题,那么你这种调研就极易导致对公司形成过于乐观的看法。因为企业老板不是一般人,“忽悠的能力都比较强。巴老在这里给我们提了个醒: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博主说明:经过近一年断断续续的阅读,终于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77—2012 全部读完了,并把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段落摘录了下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巴菲特亲笔所写,最原汁原味地体现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是学习巴菲特投资理念 的第一手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体会与感慨。全部读完后,看到这么多摘录出来的精彩内容,就萌发了一个想法:结合这个摘录,定期写一点体会,与网上的 同仁分享,同时加深自己对巴菲特核心投资思想的认识。巴老的思想博大精深,自己的体会难免肤浅,如果能够得到网上高手的批判与反馈,则是本人的福分。本人 拟按时间顺序,从1977年的摘录开始,一直写到2012年,一年为一篇。欢迎同仁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