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所拥有的
(2010-01-11 16:24:02)
标签:
财经股票股民眼力伯乐中国杂谈 |
分类: 文学写作 |
我有一位股民朋友,炒股多年,谈不上赚大钱,但也没怎么亏钱,可能正处于王国维先生所称“成大事者”三大境界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位股民朋友的账户持仓股票与大多数股民不一样:多数股民对于赚钱的股票见好就收,亏钱的股票就一直拿着,所以打开大多数股民的账户,往往看到的都是一大堆套牢的股票。这位股民朋友的账户不论什么时候打开来看,持有的几乎都是赚钱的股票,即使有亏损的,亏损额也很小。但正因这一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持仓特征,给他带来了烦恼。他妻子经常说他:“别人是赚了钱才卖,你是赚了钱不卖,等亏损了才卖,你就不能赚了钱赶紧卖?股票亏了钱,你就不能耐心一点,等不亏的时候再卖?说了一万次也不听,真是不可救药!”
你看,这位朋友的妻子不懂股票,也不炒股票,但与自己的老公辩论起来,似乎比她老公炒股还内行。
这位股民朋友的遭遇,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个成语:对牛谈琴。这位朋友显然选错了交流对象。但这位股民朋友的遭遇却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我首先思考的是,一个人如果要正确地认识与评价某一事物,前提是什么?思考的结果是:眼力。也就是能分辨出好坏高低。那么,眼力从何而来?我的答案是:具有认识某一事物相应的水平。如果你达不到或超过认识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水平,你就不可能正确认识这一事物。举个例子,如果你对财务知识外行,那么当两个人在你面前谈论相关财务问题时,尽管其中一位水平非常高,另一位仅是入门级,但对你而言,却可能觉得两人水平差不多,原因就在于你缺乏相应的知识。更进一步讲,即使你与入门级的那位水平相当,你可能还是无法正确地分辨两人水平的高低,因为低一级的水平是无法看到高一级水平的高明之处的。如果你要正确分辨出两人的水平,你至少要比入门级的那位水平更高一些才行。
不同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导致不同的眼力及看问题的角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而要从整体上客观评价《红楼梦》这部作品,则要摒弃“瞎子摸象”式的认识法,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而这需要更好的眼力。
事实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其实只是我们所拥有的。对于色盲患者而言,世界非黑即白,但不等于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其他色彩;对于聋子而言,世界一片静寂,但不等于这个世界真的悄无声息。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自己一知半解或不甚了了的东西,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其中的奥妙,可能你根本就看不到。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斥着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认识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当然,这平均水平之下的人群当中,有50%的可能性包括我们自己。你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对别人的了解程度;你在某一领域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对某一领域认识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决定了你对某一领域相关人士水平的鉴别能力。当我们对他人的成就不屑一顾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可能是我们根本就看不到别人水平的高超之处。
那么,如何正确地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我想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你具有比被认识的对象更高的水平;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实践来评价,也就是“伯乐赛马不相马”。鉴于人类有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劣根性,世间的伯乐又非常稀少,加之其他种种因素的干扰,我更提倡后一种方式,因为我相信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