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商周及春秋战国青铜器欣赏(三)

标签:
商周青铜器西周杂谈 |
分类: 学而习之 |
谈谈商周及春秋战国青铜器欣赏(三)
◇清苦老财
http://s10/middle/586d299dta7dbfb0378d9&690
图003
我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数万件之多,有资料称仅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就有七千多件。在众多的青铜器当中,专家们根据器物体量、制作精美程度以及铭文等来衡量青铜器的价值,西周青铜器的特征是长篇铭文,普遍出现纪事体铭文。西周贵族把青铜礼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青铜器上的铭文对于研究西周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国宝级青铜器都是带有长篇铭文的。比如已知铭文最长的古代青铜器毛公鼎,铭文多达499字,因而被誉为稀世珍宝。
3.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可划分为三期。前期自武王至昭王,也就是BC11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青铜器式样沿袭商末流行式样。礼器由重酒向重食过度。周初盛行方座簋,是周人的创造。爵、觚(gu)、斝(jia)、尊、卣(you)等酒器逐渐减少,鼎、簋、甗(yan)等成组合的食器增加。周初仍流行兽纹,出现了凤鸟纹。
西周青铜器中期从穆王至夷王,也就是BC10世纪初到BC9世纪前期。成熟的周人重食礼器制度已经建立。酒器除了壶以外,其他都消退了。鼎、簋等食器盛行。兽面纹销声匿迹,变形兽面纹和变形龙纹大量出现。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在此期完成。
西周青铜器后期从厉王至幽王,即BC9世纪中期到BC771年。青铜器器形变化不大,阔垂腹柱足鼎仍是主要鼎式。抽象的各种变形纹饰是主流。盘旋龙纹已经形成。
http://s1/middle/586d299dta7dbfd8473d0&690
图4-1子龙鼎,商末周初
这个子龙鼎据传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出土后流入日本。2004年,日本人千石唯司在大阪举办私人收藏品展览,子龙鼎在展览中首次露面。2005年底,子龙鼎流入香港,2006年4月底,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据说花了4800万元。该鼎现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子龙鼎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圆鼎,现在子龙鼎在重新开放的国家博物馆与后母戊鼎一同展出。我今年4月份去参观国博的时候就看到它了。应该说幸亏有后母戊鼎和子龙鼎,否则国博展出的青铜器实在太寒酸了。
子龙鼎是2004年才被人知晓的,此前已知有3件堪称国之重器的西周铜鼎,他们是:大盂鼎(图4-2)、大克鼎(图4-16)和毛公鼎(图4-18),分别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s16/middle/586d299dta7dc2b18b7cf&690
图4-2 这是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西周早期重要青铜器。
http://s14/middle/586d299dta7dbfda2fe1d&690
图4-3
蝉纹觯,西周早期
觯(zhi,志),是饮酒器。据《礼记·礼器》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
http://s16/middle/586d299dta7dbfdd0b8af&690
图4-4
http://s14/middle/586d299dta7dbfe4ac52d&690
图4-5-1
http://s1/middle/586d299dta7dbfe2c4220&690
图4-5-2
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金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汉字一脉相承。史斿父鼎铭文中的“宝”字、“八”字,现代人不需特别知识也能识别。
http://s2/middle/586d299dta7e0ba086701&690
图4-0
利簋,这个利簋的价值在于它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事件,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证实了文献的可靠性。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是目前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http://s13/middle/586d299dta7dbfe97186c&690
图4-6
http://s5/middle/586d299dta7dbff112d14&690
图4-7 天亡簋,西周
簋是一种盛放饭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这种四耳方座青铜簋,是西周初期独有的样式,簋身和方座装饰两两相对的夔纹,夔体卷曲,状如蜗牛,这种体态的夔纹也是周初特征。天亡簋内底有78字铭文,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
http://s11/middle/586d299dta7dbfed41fca&690
图4-8
http://s10/middle/586d299dta7dbff8b5249&690
图4-9 青铜方尊
尊也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但这个尊是圆口方体,它的独到之处在于纹饰精美。
http://s8/middle/586d299dta7dbffb90437&690
图4-10 神面卣,西周早期
卣(you,有)是一种盛酒器,专门盛放一种叫做秬鬯(ju chang,具唱)的香酒。
这个卣的独特之处一是在于它的神面纹饰,二是在于它的传奇身世。商周青铜器一般都装饰兽面纹,对称的装饰性的纹饰。而这个纹饰是浅浮雕的人脸形,称为“神面”,高鼻隆起,双目圆睁,形态动人。
神面卣早年出土陕西扶风,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是保利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http://s1/middle/586d299dta7dbff4e48a0&690
图4-11 龙纹壶,西周
http://s3/middle/586d299dta7dbfff60c92&690
图4-12
鬲(li,粒)肉食器,或炊粥、盛粥。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可以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主要用于烹调稀食。
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陶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春秋战国时期鬲多以偶数组合与列鼎同墓随葬,起着陪鼎的作用。战国晚期,青铜鬲逐渐消失。
http://s14/middle/586d299dta7dc0108c82d&690
图4-13 师趛鬲,西周中期
师趛鬲是今为止所知鬲中最大且最华丽的鬲,所以堪称国宝。
http://s2/middle/586d299dta7dc008e9c61&690
图4-14 尊
尊,在酒器中属于大型盛酒器,常与彝成组出现,是重要的祭祀用礼器。
http://s8/middle/586d299dta7dc00cbb7b7&690
图4-15
师遽方彝
西周中期确立并完成了列鼎制度、编钟制度,鼎、簋等食器盛行。西周晚期延续了这种趋势,鼎,是主要的器型。但是,这个时期有不少著名的鼎,如大克鼎、小克鼎、毛公鼎等。
http://s3/middle/586d299dta7dc0154fed2&690
图4-16大克鼎
http://s2/middle/586d299dta7dc0182d5e1&690
图4-17 小克鼎 ,西周晚期
图4-16是上海博物馆藏的大克鼎,它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图4-17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小克鼎,它高 35.4cm,宽33.6cm,重12.54kg。器内壁铸铭文72字。
大克鼎和小克鼎,外形相仿,体量相差很大,但都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http://s11/middle/586d299dta7dc01bfccaa&690
图4-18毛公鼎,西周晚期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毛公鼎,是现存商周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http://s1/middle/586d299dta7dc01fcd940&690
图4-19 散氏盘,西周晚期
盘,
http://s10/middle/586d299dta7dd028724f9&690
图4-20宗周钟,西周晚期
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是台北故宫的青铜三宝。前两年有个电视片《台北故宫》,介绍了它们,可惜尚无缘得见实物。
http://s7/middle/586d299dt772fb36313e6&690
图4-21齐侯匜
匜,盥洗器。祭礼之前洗手用的,所以也是礼器。
http://s6/middle/586d299dt772fb36a7d75&690
图4-22 虢季子白盘,西周
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代青铜器中最大的铜盘,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2008年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时,展出了虢季子白盘,下图就是那时候拍摄的。
http://s16/middle/586d299dta7e010756cef&690
图004 虢季子白盘,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2008年
http://s6/middle/586d299dta7dd02dcb7b5&690
图4-23颂壶,西周晚期(台北故宫藏)
壶为盛酒之器。青铜礼器中的壶自商至春秋、战国,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
http://s9/middle/586d299dta7e0cc6e5968&690
图4-24
颂壶,西周晚期(国家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也有一只颂壶,造型、纹饰与台北故宫所藏一样,只是缺少盖子。铭文记载的内容也一致。看来,古人有了喜事,也要大肆张扬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