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年11月04日

(2019-11-04 10:53:20)
标签:

ai

中西医结合

标准化

分类: 中医理论探讨

中医标准化一直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一项研究课题。因为按照传统思维模式,西医似乎是“科学”的典范,而这种“科学”又很大程度来源于其“标准化”的诊疗流程。比如标准化的症状描述,标准化的实验室检查,定量标准化从而定性,从诊断依据到明确诊断的标准化操作,明确诊断后的用药以及其他规范化治疗等等。从表面上看整套体系严谨而完美,充分体现了“科学性”。

而中医呢,模糊的太多,不确定的太多,需要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显现的又太多。比如:舌淡苔白,舌淡红苔薄白。这两者前面为脾虚舌苔,后面为正常舌苔,那舌淡和淡红的区别在哪里,红到什么程度是淡,红到什么程度是淡红?苔薄白到苔白到苔白腻到苔白厚腻,有标准吗?没有,完全是医生的主观判断。

这里还仅仅是个舌苔,从望、闻、问、切,到辨证、诊断、遣方、用药、药量、搭配,对经验和感觉的依赖,似乎是中医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些中医行业特点和标准化都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很多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学者,也希望让中医的某些方面或者整体,有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其初心是让中医“更科学”,但如果细究其发心,那还是认为中医“不科学”,希望把中医的很多部分或者整体,通过标准化披上“科学”的外衣。

 

但从整个医疗行业的初心——解决患者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难道标准化真的是那么优秀,而经验和感觉就真的是那么糟糕吗?未必!越是细微的分析,越容易迷失本性;越是简单的设定定量界限,越是容易忽视个体差异。所以,一旦一个疾病或者包含某疾病的个体,在这套标准化的体系里,得不到答案或者是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比如无法诊断或者误诊,那么整个治疗就会崩溃。由于疾病和人体的复杂性,这种崩溃不是例外,在临床经常发生。而西医也认识到这点,所以近年来培养全科医生,推出胸痛门诊、发热门诊、疼痛科、失眠科,等等交叉科室,来寻找模糊和标准之间的取舍与结合。而中医由于其整体观、辨证观的这个特点,更擅长用非标准化的理法方药,来治疗各种无法标准化,无法定量衡量的疾病。所以,中医的非标准化行业特点,反而是治疗的优势。

但是,中医的非标准化的治疗优势如何让现代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所解读?

 

近年来AI技术风起云涌,许多能人志士希望找到中医和AI的结合点并以此推出创新的产品,提升整个中医行业。但由于他们非中医,甚至非医学的背景,再加上整个中医行业如何与高科技结合本身也有很多互不兼容的观点,所以,中医AI产业化似乎道路漫长。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即人工智能。简单的说,就是用一台会学习的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学习功能,由于它学习的是大数据,学习速度和成长性会比人大很多。所以,在很多年前,电脑围棋、电脑象棋就已经超过了人类。近年来推出的基于语言识别技术的听写软件、翻译软件,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产品,正在逐渐替代某些人工劳动甚至是某些行业。

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知道读者是否注意到,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近40年,为什么中医行业没有一款适合中医师使用的软件?现在所有的中医行业内的计算机系统,全部是通用的医院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升级无非是互联网化、手机化,解决“方便”的问题,而没有一款软件能够为中医的发展出力。

比如围棋软件,可以通过机器和人的对弈,提升人的围棋水平。那么如何用AI来提升中医师的临床水平?

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中医行业的内部。如果整个中医行业内部的所谓“专家”、“领军人物”,都不知道中医怎么教、怎么学、怎么用、怎么发展、怎么突破,你怎么能让一个IT人或者一个IT团队解决这个问题!

 

就拿AI来说,AI的核心是用电脑学习大数据。那么数据的真实性,思维的可模拟,这两个大问题就必须解决。

首先要解决数据真实性的问题。整个中医行业文献造假、数据造假已经到了各种所谓专业论文根本没法看的地步,让机器学习这样的数据,能搞出一个会治病的AI,打死我都不信!

比如我研究中药治疗抑郁恐惧和焦虑,如果去查文献,用经典柴胡类处方治疗这类精神疾病的所谓数据,比比皆是。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这类文献没有一篇不造假!因为我自己用这类方子治疗抑郁症,没有一个有效的,怎么可能他们那边就有效果!如果让一台电脑去学习这类经验,能看病吗?这些猫腻只有内行知道,一个IT人又如何能够解决中医数据真实性的问题?

所以,中医AI设计者,首先要做的功课就是筛选真实可靠的数据!这里当然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比如书籍的数据真实性肯定超过杂志,上世纪数据的真实性就肯定超过新世纪等等,只要找到内行人,这些问题都是能解决的。

第二要解决中医行内的思维多样性甚至矛盾性的问题。这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中医“非标准化”的特点。比如一个腹泻患者或者胃痛患者,在10个中医面前会开10个不同处方:经方派有经方派的处方,时方派有时方派的处方,温病有温病的处方,还有各种民间经验方和经验用药,更好玩的是,这10张处方都有效果!而且,这10张方子的作者或许还相互不服气,比如崇尚《伤寒论》的陈修园,骂叶天士派离经叛道。而叶天士派认为陈修园根本不懂《伤寒论》。

所以,AI既然要模拟思维,那必须并在开始设计阶段就考虑中医行业思维多样性的特点。在这里我建议用多标准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伤寒泰斗刘渡舟老先生,我们就全部用刘渡舟老先生的可靠数据,做一个刘渡舟AI,然后再用刘渡舟AI,研究同样的伤寒泰斗胡希恕,如果能圆融就做进去,如果不能就再搞一个胡希恕AI。再用同样的方法研究非伤寒学派的邓铁涛、焦树德等等。

这种多标准化的AI出现后,中医师输入同样的患者资料,或许有3~5张不同思路和用药经验的方子出现,然后让中医师自由选择组合,这是中医AI实际可行的一个方案。

中医AI,出一张关公方,再出一张秦琼方,让关公战秦琼,这就是本文的初心。

 

最后再说几句。中医的发展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升华。所有的政策、法规、方法,都必须符合中医行业的规则才对中医有益。几十年中医药大学和中医医院的实践证明,用西医院校和西医医院的管理模式来套用中医,用“中西医结合”等不成熟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的发展,注定是对中医的伤害!

所以,信息化中医的这条新路如何走?我觉得要让市场说话,要让中医决定!

 2019年11月04日


淘宝店:五味子医生心之味店

心之味,颠覆你的枸杞观

原酿无掺杂枸杞蜂蜜

小朋友喜欢的心之味枸杞芽茶

心之味至尊枸杞富硒低农残

心之味代理纯有机浓香小米

2019年11月04日

上海民间中医:五味子医生,方震宇,中医狂人。现在君和堂、熙和堂、三爱中医门诊部执业。

其评中医时政深而透,讲中医干货广而博,述中医理论明而显,博古而能化,通今以致用。

专为中医行内人士设置的:“五味子医生”个人公众号,里面的纯原创、极专业、最高端的中医行内文一定不会让您空手而归!

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原作者和出处:五味子医生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本公众号

 2019年11月04日


五味子中医学堂的荔枝微课:

 2019年11月04日


 

其他推荐阅读文章:

考前紧张失眠医案

一例恶性淋巴瘤的误诊

用佛教中观思辨看《伤寒论

从一例神经炎治疗案例谈运用中药的西医思维

麻黄细辛,鼻炎克星!

治咳的王道与霸道

用《内经》魂魄观治疗一例儿童恐惧症

肿瘤患者的非西医干预

眨眼非眼病

是药真的三分毒吗?

抗高原反应中医治疗方案

小儿常见病的家庭处置:咳嗽感冒鼻炎厌食便秘腹痛腹泻湿疹多动症

马齿苋的抗病毒作用

邓老名方系列(暂缓)

急性胰腺炎  病房里的中西医PK

春暖花开话病毒

她不知道腿该怎么放

直面桥本

中医治疗小叶增生

中医行业深度分析文

中医治疗抑郁症

一例非常有意思的嗜睡病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看方读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