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我中医强我中华3
(2019-02-20 13:03:40)
标签:
中医改革 |
分类: 中医理论探讨 |
第二,中医医院,必须做“刮骨疗毒”式的彻底改革!
改革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一句话:用中医本身的行业规律来办中医医院!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所谓“中医医院”的等级设置制度,分科管理制度,医师培养体系,完全是照搬西医医院的模式。哪怕是非常好的中医苗子,在这样的一个令中医严重窒息的“中医医院”内,就会逐渐被磨损、被消耗,最终被西化。
中医医院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分科限制:在中医医院里,针灸医生开中药,是被限制的;内科医生用针灸,是被禁止的;妇科医生,不能看内科病;内科医生,不能看小儿科;儿科医生不能看皮肤。随着医院的等级提高,甚至在同一个内科中,呼吸内科的医生,不能看心脏早搏;消化科医生,不能看肾病综合征。
当然,这在西医医院,尤其是大型西医医院,很正常。但是请问,这是中医医院吗?看看中医三千年发展史,哪一个顶级中医不是全科医生?!历代中医大家,或许在著作上,粗略的分一下内外妇儿,但有谁对他们有过限制,你陈实功写了《外科正宗》就不能看咳嗽?钱乙写了《小儿药证直诀》就不能看痛经?陈士铎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叶天士妇科医生还是小儿科医生?这不是中医几千年不发展的问题,而是中医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决定了最高级的中医,必然是全科医生!
西医研究分科,越分越细越学越专,但当他们在细分中逐渐迷失方向的时候,也发现了要培养全科医生,走全科和分科相结合的道路。那中医师天生就是全科医生啊!
中医治病,完全靠思辨,病种单一会造成思路单一,思路单一自然处方单一,处方单一用药经验就匮乏,用药经验越不足,自然中药的临床疗效就越差。最后在这西医环境的中医医院里,只好钻研西医,求助西药。这就是温水煮青蛙,中医师就在中医医院的西医环境中因为逐渐适应而死去!
中医医院的第二个问题,是医药分离:中医的医和药,从来就没有分过家,古代很多医生都自设药房,而很多药房都自带坐堂。中医近3000年的医药不分家,也不是中医不发展造成的,这是全科中医师的中医特色决定的,是中医理法方药整个架构一体性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决定,是中医内涵决定。想象一下:如果李时珍不会看病,绝对写不出《本草纲目》;如果张锡纯不懂中药,也绝对不会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但自从中医医院成立药剂科,药剂科和临床科室脱钩后,又一个中医药重要的整体性被割裂和破坏。当中药逐渐不懂中医,中医又逐渐不懂中药后,犹如白天不懂夜的黑,能指望中药不出事吗?!享誉全球的“中药黑天鹅事件”:马兜铃酸事件!难道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品种混用吗?品种混用根本的因是什么?如果不从体制的弊端上去找到原因,以后这种事,不会越来越少,只会越来越多!只是简单的处理一下马兜铃酸事件,禁用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现在又冒出生首乌的肝毒性了,然后泽泻的肾毒性也出来了,然后还会有大黄、附子、南星、半夏……,当然这些事件里面确实有别有用心者的构陷和污蔑。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有理有据、义正言辞的批驳声音,越来越虚弱,越来越外行!这背后,真正的因,五味子医生认为是,中医中药分离!
中药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是极其重视中药毒性的。《本经》对中药从分类上,就是按照无毒、小毒、大毒来分的。中药的炮制,就是用来减毒增效的。从中药发展史看,对中药安全性的监管,从来就是由中医控制、中医操作的。但自从中医中药分离后,中医便从制度上,无资格参与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管,这样的中药,不出事才怪!
最近听到,上海某三甲中医医院的药房,医生开刺五加,药房发五加皮,还好这个老专家是懂中药的,一周后发现药不对,去质问药房。得到药房傲慢的回答是:我们这里的刺五加就是发五加皮的!注意哦,这是三甲中医医院的药房哦!那以后医生开人参,他们也要发猫人参了!这样的中医医院,是靠政策“春药”能治的吗?能抵得住方舟子先生的一个耳光吗?
爱之深,责之切。话说得难听是为了让中医醒,让中医长记性。看到了中医医院的病,就要对症下药。既然病在于“分”,那药就是“合”!
中医医院的使命,在于让中医药大学培养的中医人才物尽其用,然后在使用中和这些人才共同成长!这应该成为中医医院的办院原则。
五味子医生认为:按照中医药的整个发展历史所形成的行业规则,中医医院中的中医科室,应该不分科!
符合中医行业规律的中医医院,其总体的架构,我认为是四句话:门诊为主,急诊留观,病房辅助,西医保障。
这四点实施,都是围绕不分科的中医医师展开的。以各自为战的中医医师或医师团队为核心,形成多点的,扁平化的管理架构。这样的一个架构,能让医生充分、合理、迅速的成长。并让患者和医院在医生的成长中充分得益。
先说门诊:由医生根据自己的师承和能力,自由决定看或者不看某个科室(某个病)或者看全科。比如,医师可以看全科但不看月经失调,或者医师只看推拿整骨不看其它。由医生根据自己的师承和能力,自由决定用中药,还是用针灸、推拿,或者用小夹板。由医生根据自己的师承和能力,自由决定我挂30元的号,还是300~1000甚至更高。当然在期间医院的职责,是设定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一栋十二层的门诊大楼,可以每层隔50间门诊室,都成为中医独立诊室。年轻医生,可以规定门急诊病房轮转;高年资医生,可以有自己的诊疗团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病床和专用药剂师,负责监控药材的质量和特殊炮制。总之,中医医院的高大上,最后成了西医医院,这样的高大上,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中医医院的高大上,就应该属于中医的未来,能够让每个中医人耳目一新。
再说急诊:中医急诊,在中医医院目前基本是瘫痪状态。这是每一个优秀中医心中深深的痛。中药、针灸、整骨手法,这些都是可以处理急诊的,而且效果绝对不比西医差。现在西医医院的急诊,人满为患,排队挂号、排队看病、排队收费、排队检查、再排队开药、排队收费、排队取药、排队输液,这样的一个急诊治疗流程,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急不出来了。输液和注射,虽然手段上方便,药物可以快速进入血液,达到有效浓度,但西医由于受其理论体系的限制,迅速的对症治疗手段往往不能治愈疾病,反而经常延长病情,使疾病迁延难愈。就拿最常见的感冒发烧,急性胃肠道疾病来说,中药、针刺,甚至小儿推拿,效果都比西医要快很多。当然,急诊补液确实是西医的优势,中医医院需要西医保障,但仅仅是保障。
医生治病,关键要找到病根,针对病根下药,才会有效果。那么中医急诊被瘫痪的病根在哪里?当然西医本身有急诊的优势,比如通过检查迅速判断病情,指导诊断,然后输液、注射、急诊手术等快速处置手段。但中医本身对急诊限制,在现代的中医医院已经不是问题了。1.各种常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中医医院全部具备。2.一个经过西医急诊培训的中医师,其急诊风险的把控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和西医基本相同。3.中医医院急诊可以设置有效的西医会诊制度。4.现代中药颗粒剂的成熟,已经让煎煮中药变成开水冲泡,具备了迅速给药的条件。上述的这些条件和措施,都能保障患者在极端情况下不被中医误诊和耽误。
那么针灸、推拿骨伤,传统上就是中医急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手段逐渐被淡出中医医院的急诊体系,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是医院利益分配体制不合理造成的!
中医医院的主要收入,靠药、靠检查,医生的学识、经验、能力不值钱。然后医院把这个思想,通过制度,落实到每个医生头上。这也就是大型中医医院拼命购买高端医疗设备,拼命通过药占比等手段,鼓励或变相鼓励医生多开检查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个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下,中医中药、针灸推拿被冷落、被边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改变中医医院利益分配体系,让中医医生用中药、针灸、骨伤,获取合理的挽救生命的价值,获取节省患者开支的价值,获取减少患者痛苦的价值,就成为中医医院重新定义急诊科室的政策必须。
第三是病房:从原则上来讲,以西医设备的含量有多少,病床数有多少,来界定一个中医医院的等级,我认为是不恰当的。当然,中医的改革和创新,确实需要探索符合中医行业规律的病房管理运营模式。但是现在所谓中医医院的病房,基本就是西医当道,可以说已经到了换个西医牌子就是西医病房的地步了。确实,西医在治疗急难重症,手术治疗方面有专长。所以,以病房力量衡量科室力量,然后又是以科室力量衡量医院力量,在西医体系中完全是合理的。如果我们经过探索和研究,真的是中医的体系不适合住院治疗,我认为不要病房也很好,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多做一些大型西医医院来为人民服务。不要用发展中医的名医来做西医,好不好!
我认为中医医院的病房建设的探索,可以从急诊留观开始,逐步扩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建立不分科的病区和按照病区配置的护士,然后门诊医生根据他团队的需要,安排患者入住。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认为需要每天换草药方子或者针灸推拿的,同时结合西医输液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留观或者收治病房,没有这个指征的其实不需要住院治疗,当然享受型病房除外。但鉴于目前中医医院代煎中药普遍的煎煮不到位的实情,强烈建议使用颗粒剂中药冲服。如果患者的状况主要应该西医治疗的,那就建议转诊西医医院治疗,中医医院就不要揽这个活了。
最后,谈中医医院的西医保障。西医研究疾病的方法、理论体系和发展历史,其实决定了西医在手术和危重病人,尤其是无法口服中药的危重病人保障生命的治疗方面,是优于中医的。大型的中医医院,必定会碰到具有这类治疗指征的患者。所以,在大型中医医院的门诊、急诊、病房,必须配备纯西医,尤其是临床全科业务强的优秀纯西医。其主要任务是:会诊,紧急处置,联系转院。在中医医院内,西医保障部门的核心任务是保障患者不被误诊误治,去相应的西医医院更好的解决患者的问题,而不是在中医医院内发展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