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我中医强我中华2

(2019-02-20 13:00:05)
标签:

中医改革

分类: 方震宇简介

第一个问题出在中医药大学;第二个问题出在中医医院;第三个问题是现行的中医政策。

当然,在现代社会的体制下,如何定义中医的行业规律,并按照其规律形成有效体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创新精神的课题。好在这几十年的中医行业实践,也确实提供了足够让每一个中医人值得深思的反面教材。

说句苦涩的笑话:如果我是一个希望中医灭亡的“反中医人士”,那么,我只需要两个武器就能灭亡中医:中医药大学和中医医院!前者让合格中医无法产生,后者让优秀中医无法使用,再加上通过“执业医师证”准入制度扼杀民间中医,中医不亡,更待何时!

再深入一层,那为什么挂着“中医接班人”的中医药大学和中医医院,最后却成为事实上的“中医掘墓人”?为什么本该为中医保驾护航的中医政策,最后却成为事实上的中医发展拦路虎?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就是:西医模式办中医!

用西医院校方式办中医药大学,用西医医院模式办中医医院,用西医的管理体制管理中医。这是整个中医行业从衰弱到衰败,甚至衰亡的症结所在!

那么,解决中医整个行业危机,或者说振兴中医的切入点在哪里?其实也只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1.办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学!2.办名副其实的中医医院!3.让民间中医准入体制!

下面详细阐述:

第一,中医药大学,必须做“刮骨疗毒”式的彻底改革!

我们从中医教育和中医科研两方面剖析:

现在的中医药大学,办学思路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问题是,学生连个中医都不是,有什么资格谈“中西医结合”?难道中医课程+西医课程各50%,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是中西医结合了?但事实是中西医都不懂!五味子医生虽然赞成中西医结合,但首先中西医结合要有好中医啊,中医院校连个好中医都培养不出来,连“中西医结合”的基础都没有吧?从建国几十年的中医院校实践来看,或许开始还是有真正“中西医结合”的,因为那时候,还是有“真中医”的,但逐渐,中西医结合就变成了“中医西化”的代名词,病房用西药,门诊协定方,主任查房说起西医一套套,中医理法方药脑后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中医药大学难辞其咎!

办学方针错误,造成办学理念错误,随后学院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等,一错到底。用一句中医行话:理法方药都错了,还能指望这服药治病救人吗?!

所以,中医药大学必须摈弃“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的办学方针。这个目标从理论和这几十年的实践看,都是不切实际的。从理论上讲,中西医如何结合本身就是个科研课题,在结合点和结合方式等多方面都是值得探讨的。而正因为理论问题都没有解决,所以实践上,这几十年的中医药大学同时学习中西医几乎完整的两套课程,极大的分散了学生的学习重点,搞乱了中医药大学学生,学会中医思维模式和理法方药的掌握,最终5年学习,结果是既不懂西医,更不懂中医,到了临床只能根据各种因缘重起炉灶,成为散养的野鸭子。

这里,五味子医生认为:既然西医院校在系统的按照西医的行业规律培养西医,那么,作为中医院校,当然要系统的按照中医的行业规律培养中医啊!所以,中医院校的办学方针,应该是“培养懂西医的高级中医人才”吧!注意,这里的懂西医,和全部学习包括有机化学在内的全部西医课程,完全是两个概念。五味子医生认为,懂西医的概念,是知道哪些病中医不擅长,交给西医或者需要和西医合作治疗,也就是说,中医师要掌握西医治疗指征。但培养熟练运用西医治疗手段,这根本不是中医院校的任务!有那么多优秀的西医院校,中医院校又何苦揽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呢?可笑的是,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把《内经》《伤寒》列为选修,而把《组织学》《胚胎学》列为必修,这是在培养什么人!

培养方针改变后,我希望具有传承和创新观念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们,通过《中国医学史》和《名老中医之路》给我们的提示,总结历代中医的成长规律,并按照中医本身的行业规律,配置各种资源,名副其实的培养属于中医的接班人。

纵观历代中医的成长规律,无非两条:重视经典和重视临床!

重视经典就不用再说了,各路关心中医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重视中医经典。但有个奇怪现象不知道各路大德是否注意到:就是现在中医经典满大街都是,任何人都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到几乎所有的中医经典,但振兴中医依然没有起色,这又是为什么?难道中医经典不管用了吗?不是!脱离了中医临床,中医经典没有生命力!由此,再看这几十年中医药大学的经典教学历程,由根本逐渐变成支末,由必修课逐渐变成选修课,而就算是选修课,老师也大多没有将经典运用于临床的经验。甚至,上《伤寒论》的老师,一辈子都没用过几次麻黄汤!这样的中医教学,能不让中医沦落吗?

自古至今,所有的优秀中医,都是经历抄方、开方,然后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这是中医发展史的总结,是中医的行业规律。离开了这个规律,出不了好中医。再看看现在的中医药大学,全部的学生抄方行为,都是自发,而一个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所有的开方行为,都是违规甚至违法,这就难怪中医药大学只能培养中医小白或者中医掘墓人了!

从我自己的学习历程看,从大二开始,我就拿着学生证到处跟老师抄方,从大三开始,由于我妈妈是西医的关系,我就开始开方实践。随后我就知道,某某老师,就是一张逍遥散贴贴补补;某某老师,就是一张柴胡疏肝散贴贴补补;某某老师,就是一张六味地黄丸贴贴补补……。就这样到了大学五年级,我的处方水平确实已经到了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主任的水平,那时候,我妈妈看中医,已经不找他们医院的中医科主任了。(当然,中医科主任的问题出在中医医院,这是后话。)

所以,在中医药大学开设系统的临床抄方课程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一个专家,一个诊室,能带几个学生?没关系,现代视频技术加上网络传播,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直播、录播,可以让一个专家同时带无限的学生,而同时,学生也可以切换各种频道选择相应的老师,所以,从技术上,中医药大学已经不存在设置抄方课程的任何壁垒。

然后,需要出台在一定监控下开放草药处方许可。我认为,这里可以参照西药的管理体制结合中药的历代传统,在中草药中设置处方草药和非处方草药。比如在古代,民间的处方要配药,需要过药房这关,如果药房认为安全,就给予配药,如果有风险,就拒配,如果是某位当地认可的名医处方,则在确认后还是给配。这个传统过程其实就隐含着一个草药监管体系:药监部门根据草药安全性设置处方草药和非处方草药,然后确定处方剂量和非处方剂量,超范围超剂量的需要被认证的医师确认后,才可调配。这样的一个中草药处方管理办法,五味子医生认为既符合现代药品管理理念,又适应中药传统行业规则。

我相信,在重视经典,重视临床的前提下,中医院校能够担负起培养中医接班人的这个历史使命。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完成之后,接下来的中医科研,或许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展开。

作为中医药行业的科研,五味子医生认为:有一个“基准点”是必须要把握的。那就是,中医的科研是用来发展中医的,不是用来被西医研究的!西医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中医的思维方法是归纳总结,这两者说到底,不存在对错,我也不反对有时候用西医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医中药,对中医在某些时候是种促进,比屠呦呦究青蒿素。但是,这些事情应该让西医去做啊!用神经递质的观点、内分泌的观点、免疫抗体的观点研究“气”,研究中药或者组方的有效成分,对有效成分提纯,这些活应该是西医干的还是中医干的?要是研究出来了,中医的临床效果就提高了吗?要是研究不出来,中医就该被否定吗?思路不清!

这种对中医的所谓研究所谓分析,实质就是对中医的解剖,是分割和肢解。和中医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是根本相违的!如果中药离开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就是草药,是动物和植物,就会沦落到仅仅作为西药研究新药的化学成分库!同样,如果针灸离开了经络理论体系,那更除了一根会生锈的针以外,什么都不是!

西医用他们的思维研究中医、草药,针刺穴位和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很正常,也很赞赏。但作为中医药大学、中医科研单位,你应该是中医行业的带头老大啊。中医带头老大长者一颗西医脑袋,试问中医行业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问题吗!

中医的璀璨文明,离不开一个个古代、近代、现代医家的卓越贡献,对一个个医家的深入透彻的研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深入研究过李东垣?用极其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通过他的所有医著,研究他的配方原则和用药经验,然后对比其他医家的经验,从临床疗效出发,对李东垣做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我接触的范围看,不要说李东垣,可能对张仲景,都缺乏这样的课题和研究,何况还有陈士铎、叶天士、张锡纯、冉雪峰……。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还有中药类、有疾病类、针灸类、推拿类等等,只要一批批真正有中医水准的中医师出现,五味子医生相信各类中医题材的优秀中医科研项目会层出不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