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中国医学史”的复习中产生的一些体悟

(2011-07-04 13:39:20)
标签:

《内经》

中医学

中国医学

医学史

发展史

健康

分类: 中医学习

最近,因为上课需要,重新复习了“中国医学史”,特地摘出下面的几条体会:

1.       从中医学的历史看,只有临证的名医,而没有研究生理、病理、药理等学问的学者。因为中医认为这些纯学问研究,不能解决临证需要,不能直接治病,故不受提倡和重视。

2.       在中医发展史上,没有分化出独立的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研究学科。因为中医的理论都是切近临证问题的,病理、生理学一旦与临证分离,就会毫无意义。

3.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医与药一直是合一的,从未独立出纯粹的药学。在中医传统体系中,不懂医者无法研究药学。历史上的任何一本药学著作,都是临床医生写出来的,原因在于传统的药学理论和传统医学理论是合一的,不针对临床就无法建立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理论概念。

4.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所有的医药著作,都是论述临证问题的。《内经》和《难经》似乎是理论著作,但其中的内容也是描述如何认识疾病的。

5.       影响中医起源的“精气神”的无形性、无限性、连续性、无内在结构性,决定了中医学认识生命和基本不可能从结构入手、从片段入手和从局部入手。所以,中医学理论就不可能建立在实证的结构分析基础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