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侯宁
侯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055
  • 关注人气:199,7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中国股市的“熊迹”里寻找“牛踪”!

(2008-03-14 15:18:26)
标签:

投资之道

牛熊之辩

救市

资本大革命

财经

分类: 股市纵横

485_373208_bbccf0b94d647a1.jpg

 
 
“大熊”来了么?还是“小熊”在出没?
 
在本周这根几乎光头光脚的300点破位阴棒面前,我想再向投资者讲什么“牛市”或“慢牛”已经毫无意义了,无论大小,“熊”,的确来了,而“救市”的呐喊虽还能博得一些喝彩,但事实证明那也是徒劳的了,因为跌势已成,也因为监管层相关人等已经明确说,不会救市。
 
当然,现在不救市不代表永远不救,有了历史教训,监管层也便知道,在市道逆转初期救市,效果微乎其微,弄不好,还会造成假象,让更多的人吃苦头。
 
更重要的是,疯涨时有些人便卖力唱多、罔顾风险,政策干预便祭出“市场原教旨主义”抗议,而到了真正大跌时,有些人却全然再不顾“市场化”了,“救市”声“哭”得比谁都响,全然忘了“股市不相信眼泪”的古老信条。
 
股民赚钱不易,这是谁都知道的,全世界的“股民”(成熟市场中散户比例很低)都知道“一赚一平八赔”的规律,中国又如何能例外呢?然而,也正因赚钱不易,我们才需要格外谦虚格外警惕,才需要多学习,多总结,多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只听得了“好话”,看到不同观点便嗤之以鼻。
 
事实上,就算我这样在这个市场中泡了十几年的人,在做出一个判断前都需要大量消化正反面多方的观点、浏览大量信息,最后才敢凝成结论。当然,这样的谨慎,也是我为何总在深夜才动笔写文章的原因之一,但即便如此,我也还是有过误判的。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人还在坚持“牛市观”,以至于有媒体还为此策划了一个专题叫“拒绝第七次大熊市”,可见争论还是有的。但我想,至少,按照一般的市场标准、国际标准,调整到现在,也该算“熊市”了吧,否则,划一根上升趋势线,我们岂不是也可以把“四年大熊市”称作“牛市下半场”?或者,干脆认为四年大熊市是“不合理的”,责任全在吴敬琏、许小年这些“乌鸦嘴”上,而曾经在2100点之上高看3000的“名家”们都不过是“受害者”?
 
记得去年末我在接受北京电视台《城市》栏目采访时说过,所谓熊市,至少有这么五个标准,1,高点一个比一个低,2,技术上确认破位,3,主流板块退潮,热点凌乱,4,恐慌情绪出现,人们的热情明显减退,5,成交量逐步萎缩。以此比照,现在的股市难道还不算“熊市”么?拿成交量来说,去年以来至今,最大的月成交出现在5.30暴跌之月,其后成交量便一路萎缩了,可以从那时起,资金的净流出便已逐步压倒资金的净流入了,而现在看来,其后向6124的冲击,便纯属大撤退前做得最逼真的自救性佯攻。
 
只是,那时只要躲过大跌,跟上主流,抓住热点,赚钱还较容易,这才掩盖了许多真相。
 
认识到了这些,我们的思路是否便会变得明朗些呢?试想,若早有这样的清醒判断,认识到6124铁顶的意义,你便也不会再反弹到5500一线时被骗得大呼8000、10000,从而一举堕入此后一跌1400点的深渊了。
 
其实,股市里有牛有熊才是正常的,本轮熊市演绎到何时也很难说,但在我看来,只要躲过大跌,保住胜果,哪怕保住本钱或部分本钱,在熊市里也一样有赚钱的机会,也一样有生财之道,只不过,这样的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时刻准备着的头脑,而不是那些牛疯了便一哄而上、牛走了便白眼市场的“纯散户”。
 
对此,经历过几次大小熊市的朋友都该有切身的体会。笔者在2003年11月13日号召“理性投机者入场”,也正是因为我知道,在那样的大反弹机会里同样可以赚大钱!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如今的经济形势以及股市未来,到底如何抓住资本时代稍纵即逝的致富良机呢?本周日下午两点,我正好受邀在北京著名的“知钱俱乐部”与到场朋友们交流互动,请有兴趣的朋友届时光临。平日里讲“大道”多些,届时我们可以从细小处着手从容探讨。
 
“围炉夜话”,是我的喜好;有问必答,是我的承诺。
 
 
-------------------------------------------------------------------------

主题:《熊市下的投资之道》

时间:3月16日(星期日) 14:30

地点:知钱俱乐部(东四环大郊亭华腾新天地大厦三层)

http://www.zhiqianclub.com/lianxius.htm 

演讲人:侯宁

活动咨询电话:010-85868788
周末问路电话:010-8795286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