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股狂飙:撑住A股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7-05-10 08:46:28)
分类: 股市纵横

B股狂飙:撑住A股的最后一根稻草?

京报特约评论

 

5月9日,中国股市虽震荡剧烈,但能一举击破并站在4000点之上,也算给了市场做多者很大的鼓舞。然而,也就在此时,多头的“杀手锏”暴露无疑,即工行、中行、中石化、中联通等能调动指数的“蓝筹指标股”!

 

事实上,自去年两行上市以及监管层亮出了股指期货这颗“止渴的梅子”之后,上述“蓝筹指标股”便被机构把持,并藉此推波助澜出一个“结构性黄金牛市”。这是多头的底气,也是对所谓“散户革命”的警醒,可以看出,主导市场的力量永远是机构——或基金,或私募,或QFII,或有组织的热钱,散户,纵使数量再大,也不过是财富效应引导下的跟风者而已。

 

“超级蓝筹股”的崛起是把市场推向癫狂的一方面,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则是5月8日前后B股市场的全面“苏醒”。那一天,沪深两市96只B股中仅一只未能以涨停报收,B指数涨幅更是接近涨停,从而让“先知先觉者”暂时小发一笔。

 

然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早不启晚不动,B股缘何在A股火得发烫时火上浇油般发飙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A\B股历来是联动的,所以自2005年6月股改开启之日起,当A股逐步走出低迷并戏剧化地演绎为超级牛市时,B股也并未闲着。从指数上看(以沪市为例),B股在当年见底50.32的时期是2005年7月21日,并A股的6月8日足足晚了近一个半月,其间,B股一直是A的“累赘”,每当A股企稳向上时,B股继续向下的走势便拖累A股。此时,B股代表“境外投资者”的特殊身份便在“估值”上牵引了A股,按照境外投资者普遍比境内投资者“成熟”的普遍看法,也就是说,此时,即便在境内股市探底998之后,境外的“成熟投资者”依旧在利用B股打压市场。

 

B股真正开始步入升途是在7月22日。在这一天,B股市场上的多空双方经历的激烈的交锋,最终,空方败了,B股才得以和A股一样“重见天日”。22日那天,观察了一天交易的笔者在国际金融报发表了《当做空军团的“B股攻心战”被挫败之后》,在文中做了如下描述:“虽然21日上海综指并未飘红,但从2点开始的多头反击,却让人们看到了股市在1000之上企稳甚至翻转的希望。可以看出,空方的攻击是有计划的,从舆论上,从资金上,甚至从策略上,做空中国股市早已是他们的既定目标。在千点争夺战的关键时刻打压B股便是明证,因为所谓”业绩下滑、人民币升值”等看空借口都属于陈词滥调,根本不足以成为在如此关键点大幅做空B股的理由,相反,作为对千点的最后一击,想来可以用‘国际市场’暗示牵引A股指数的袖珍B股,倒是真正被空方用在了刀刃上……然而,可惜的是,他们遇到了同样有组织、讲策略且抵御坚决的多头。”

 

也正是在这场“攻心战”后,袖珍的B股便从50.32点一路走到了目前的276.54点,升幅近六倍,早已超过了A股市场!只不过,由于 A股市场投资者热情空前高涨,才使得同时发行了A/B股的A股股价较B股有了较大的溢价,从而便成就了当前分析师眼里的“估值洼地”。

 

客观地讲,从同股同权同价的角度看,B股的确存在被低估的问题,但是,这是相对于已经疯狂的大量A股而言。在我看来,如今B股因“价值低估”而大涨不过是市场理性投机者为自己找出的最好借口。毕竟,在A股飚升到4000一线的时候,还没被爆炒过的A股已经很难找了,而B股便自然会吸引某些人的视线。短期之内开户数从每日几十个上升到近每天近4000户的“高速扩容”,便证明了“投机者”的急切。至于国家实行藏汇于民政策,允许个人凭有效证件到银行购买5万灭原等值外汇,从而给B股提供了宽裕的资金来源等等,只不过是理性投机者的“适切理由”而已。试想,藏汇于民的政策去年便已实施,何以如今才想起来去给B股“提供宽裕的资金来源”?

 

所以,更关键的原因是,正像当年在关键时刻“成熟投资者”利用B股打压A股一样,如今在B股暴涨也不过是有意无意地利用B股给A股的“大火”上最后再添把油罢了。在我看来,虽然B股的涨势或还能延续几日,但此举却极可能成为整个市场中期见顶的信号。

 

当然,在这个市梦率支撑的接鼓传花游戏中,什么疯狂的事情都可能催生出来,所以,如果没有干预地“市场化”下去,那么股市继续飙升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只不过,涨得越高,跌得便越惨的铁律会起作用,而那些“超级蓝筹股”被谁把持、如何动作便显得尤其重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