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财富苍生 |
虽然鞭炮稀稀拉拉,且只有京城四环外可以依稀听到,但在朋友们的口口相传下,终于还是想起了今天是“小年”这个曾经重要的日子:腊月二十三,灶爷上天做文章!
而在现实语境中,小年早被城里人忽略不计了,许多“传统”的人也只在为争取除夕的休息权而呼号不止——“五四”以降,中国人便开始以最大的热情摧枯拉朽般淡忘一切传统,包括文字,包括典籍,包括神祗,包括权威,包括医道,当然也包括过年的文化。
但好在,“革命”并不能抹杀一切,尤其在广袤的农村。所以,关于“小年”的记忆便从小在我心中生根了,直到如今想起,依然会在心里漾起一股微醺的节日暖流。
在北方农村,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世间“文曲星”现状的一天。这是以多神教为特色的中国道家版本,灶神只是各路神仙的一个,但他管理的似乎不只是柴米油盐,而是文曲星这样的大事。所以到了这天,人们要吃麻糖,似想要糊住灶神爷的嘴巴,免得他老人家上天乱讲;人们也要祭拜他,让他上天多说好话,以期玉帝能降福人间。
总之,在我孩提的记忆里,这天是要改善生活的。而更重要的是,这天的到来意味这“大年”已为期不远,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吃白面膜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在一年中,这是最让当时的少年们容光焕发精神爽朗的日子,而那些梦幻,基本都是从“小年”开始的。
如今,“穿新衣戴新帽”的“梦幻”都换在了平日,过年的“神奇”便消失得差不多了,只留下“放炮”这一项,还被无数中国人顽强地惦记的。我曾写过《炮打情人节http://blog.sina.com.cn/u/5869d5a8010002ho》,便算是我们这代人对传统的留恋了。
当然,并非每个“小年”都那么美好,都那么寄托着少年人的梦幻。记得1990年那个“小年”,我便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在工作中考研,从机械工程向人大社会学进军让我心力交瘁,于是,那年我生病了。虽然在病房里还在坚持学习,但在“小年”这一天,我还是“愤然”写下了如下诗句:
以下的打油诗句当然是表决心的了,意即即便灶爷老儿不顾我,我也要如何如何。如今看来自然有些好笑,但当时却是一种情绪的真实表白。那样的精神,想来还是弥足珍贵的,如果今日还有那时一样为“群学”全力奋斗的精神,我想我的文章会写得更好,对问题的分析也还会更到位一些。
现在,“小年”还在年年过,但更多的精力却用在了人生经济、养家糊口身上,小女儿能幸福地生活,能茁壮地成长,便是年年感受的莫大的快乐。而若能把自己对“小年”的温馨记忆传达给更多的人,则又是我作为中国人一种很大的成就感了。毕竟,关于“小年”的记忆所凝聚的,是中国人关于亲情、传统以及和谐的最为集中的体现,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是人类本该有的敬畏,不是“人定胜天”的现代哲学所能体会的。因为“人定胜天”看似豪迈,但结果之一便是全球的气候“与年递暖”,人类也正在战胜自然的喜悦中生产越来越多的担忧——“小年”时该看到的雪花在北方看不到了,满京城暖意融融,购物、聚会和回家的人群正在财富的集散中三团两伙地层层分野,而寒冬腊月中才能体会的那种氤氲的快感也正在随岁月的变迁而急速消逝。
在城里,灶神没有了,钱成了神,股成了神,资本正在造神!这只是一个开始,新的“孔方兄”,正成为国人在新世纪所敬畏的东西,而“老天爷”所管辖的资源、能源正在被日夜不息地消耗着!
或许,我是说或许,有一天,“老天爷”会重新成为“神”,“小年”也会被更多地人被祭祀吧,因为没了这个“神”的人类,可能会在某一天蓦然发现自己的生存困局,会不惜一切地去和大自然讲和……
前一篇:大哥 我要用两万块为人民托市!
后一篇:情人节:二月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