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社会看点 |
虽有多年的记者编辑生涯,但惭愧的是,我直到今年才知道11月8日是“记者节”,是那些号称“无冕之王”的夜猫子们的节日。
据说,“记者节”日子几经变化,最新这个节日是2000年由国务院颁布的,而之所以定在11月8日,是因为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1937年的这一天成立了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看来,不是新闻科班出身,这方面的知识还是有不小欠缺的。
然而,这绝非最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个节日从来没被真正宣传过,甚至还不如大学生自创的“光棍节”(11月11日)那样深入人心。因为在百姓话语圈里,名记“范长江”早已被淡忘,连我这个曾经的“新闻人”也仅知这位“新闻才子”的一二“佳话”。
或许,这便是中国新闻人的尴尬吧:整天忙碌于新闻报道的他们根本没精力过自己的节日,而政府和社会也没在这一天有过什么特殊的“表示”,除了像《南都》这样自我安慰般“逢场作戏”,自己纪念自己一把。
总有一些人会冠冕堂皇说些话的,可这替代不了记者节被冷落的现实。在我看来,在所谓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中,“护士节”同样在人们印象中淡漠着,倒是“教师节”更走俏些,虽然由于一些教师丑闻等,她在今年一度被“网络愤青”贬为“教兽节”。
但是,和教师们在属于自己的节日很风光甚至可以酌情悠闲相反,记者节之所以受冷落,也因为记者们确乎没有心思“享受”这样专属自己的节日。
其实,忙碌的记者和表面风光的空姐们一样,往往是越过节越忙,所以他们脑子里没有“节假日”概念倒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都市报记者,便更是逢节必忙了。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政府和社会忽略记者节的理由。因为没有记者这个特殊的群体没日没夜的忙碌,老百姓便会成为生活在“信息沙漠”的“盲人”,而各色违规违法分子便会有如神助,成为生活在“监督盲区”的“自在分子”。
一句话,在现代信息社会,如果没有了“说真话”的记者织就的“信息眼”和“监督网”,没有了记者掌握的“社会公器”,便会良善不彰,腐败丛生,和谐不存。即便“娱记”这样最让人“讨厌”的记者群,也照样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社会监督功能。因为娱乐圈也有善恶,有真伪,能让部分人“最讨厌”,也便能让部分人“最喜欢”。
从这个意义上说,奉公守法且“敢说真话”的新闻记者应该是政府和社会扶持和保护的重点对象,除非我们只想培养擅长“经营”的“马屁编辑”和“记者商人”。
而且,记者自身也要恪守“说真话”的原则,更要善用手中的“刀笔”惩恶扬善。我以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绝不仅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记者们更应牢记这句伟大的名言,并以此常常自省和鞭策。惟其如此,记者才能成为真正受人爱戴的职业,新闻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
到那时,有没有“记者节”又如何呢?因为历史和百姓早已为心存正义、妙笔生花的记者们树立了丰碑。
(ps:由此而言,形式总是次要的东西,没了“记者节”,或许便天天是“记者节”了。窃以为,只有那些心存正义、长于战斗、敢说真话的记者,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否则,别做记者,浪费生命而且折寿!)
前一篇:“钢铁银行”再筑中国摩天腐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