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泽古镇——禹迹桥

(2014-05-25 12:39:42)
标签:

震泽古镇

古桥

禹迹桥

慈云寺塔

分类: 走走看看
    禹迹桥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即乾隆第五次南巡的上一年又重造禹迹桥。
    禹迹桥在宝塔街东端,慈云禅寺前东侧。禹迹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于頔塘河上,该处頔塘河面宽阔,桥身修长,跨度10.45米,总长度43.5米,矢高5.56米。
震泽古镇——禹迹桥
    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
震泽古镇——禹迹桥
    桥坡自下而上渐窄,顶宽4.3米,南堍宽达6.2米,北堍设东西向石阶引桥。
震泽古镇——禹迹桥

   禹迹桥的两侧面各有一对桥联,观赏桥联,气势恢弘,刻功精良,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依然清晰剔透。
    桥是在乾隆南巡的前一年重修的,因此桥东向的对联显然是一副石刻迎驾标语:
             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
            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
    西向的桥联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宝塔街商贾行人,骈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一派繁荣景象:
             市近湖漘,骈肩无俟临流唤;
            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 
    桥东侧的对联正对乾隆东来水道(由平望向震泽方向而来,是大运河去杭州的必经水道,当时镇北面的新大运河还不存在,頔塘河穿震泽镇而过)。上联是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清明, 盛世相承, 功比大禹, 因此此番重建时桥名不改了, 仍为“禹迹桥”。尧、舜、禹是我国圣君的典范。从上联中可以看出, 康熙年间初建此桥时, 命名“禹迹”, 显然亦有歌颂康熙政绩之意。下联意思是: 当今尤为兴盛,重建古桥时, 又恰逢“尧帝”出巡。“隆时”含意两层:一为兴盛,二为乾隆年号。此处干脆把乾隆比作了“尧 ”,极尽歌功颂德。
    桥西侧的对联则说明百姓的心意,上联说,繁华的震泽市集邻近太湖頔塘河(“漘”读chún,意为水边),人们肩挨肩在街上走着,中间丝毫没有夹缝,人们隔着河相互招呼着。这是指重建禹迹桥后给市民来往带来了方便。下联之意是:震泽地处浙水之尾,在这锦绣之乡,更应为国多提供些栋梁之才啊,表达商人们报国之心;也可以理解为要皇帝多多提拔这里的人才。
    禹迹桥最美的风景是塔与桥相映成趣。
震泽古镇——禹迹桥

震泽古镇——禹迹桥

震泽古镇——禹迹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