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田园有雨
田园有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404
  • 关注人气:1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泽古镇——宝塔街

(2014-05-23 21:04:30)
标签:

震泽古镇

宝塔街

頔塘河

江南民居

分类: 走走看看
    震泽古镇宝塔街,是一条千年老街。游老街,除其特定的著名景点外,就是看看最普通、最大多数的建筑——民居,从中感受历史、感受文化;感受它的千年风雨沧桑。
    古镇老街沿頔塘河的一段支流而成街,在河北岸,呈北偏东到南偏西走向。
震泽古镇——宝塔街老街名宝塔街,起于右图左下角(西南),止于上中部的禹迹桥,全长360米(右图方位上北下南)。
    震泽古镇的这条河叫“頔塘河”,頔塘河又称荻塘河,“頔”字读“di”,与“荻”同音,字义为美好。
右图上的标记的大运河,实际上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京杭大运河在长江以南段称为江南运河,而江南运河流经吴江市平望镇后,分为三条支流,即东线、中线和西线。东线从平望经浙江嘉兴到杭州;中线从平望经浙江乌镇到杭州;西线从平望经浙江湖州到杭州。大运河的西线支流也称頔塘河,即右图中标记大运河处。
    頔塘河至今的二千年历史,历史记载,它由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吴兴(今湖州)太守殷康主持开凿,“旁溉田千顷,以地多芦荻而得名。”初称为“荻塘”,后改称“吴兴塘”。唐贞元八年(792年),大臣于頔先后任湖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其间,“他整修荻塘岸,平望至南浔五十里,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民颂其德,改名頔塘。”頔塘河实际就是这一支流大运河东段的名称。
    流经古镇的这一条支流也叫頔塘河,其最阔处有30多米,最窄处才六七米。它应该是頔塘河的故道,历史上頔塘河中运河三条支线中运输最为繁忙的,二千年来历朝历代多次疏浚增修,新中国初期,完成了这一段运河进行改线工程,也就是镇北面的宽阔的大运河。 
震泽古镇——宝塔街
    
枕河为市,傍水而居,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水乡河网密布,水与生活密切相关,吃水、用水、交通等等无一不与河相依相伴,江南水乡的河网水脉,就如同人体中血管一样,是水乡的命脉。因此水乡的民居和街市大都是依河而建,前街后河、小桥驳岸、围河成市。
    沿河而建的民居在布局上有个特点,就是河道路的一边是临河而建,背水枕河,门前是繁华的商贸街市;另一边建筑是面向河道,而离河岸数米,是一条平整的石子路,这就是留出为了行船的纤道和快速交通的驿道,那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
震泽古镇——宝塔街
    震泽的老街沿河而建,在頔塘河北岸,
名叫宝塔街,因慈云寺塔而得名。街东起禹迹桥,古止斜桥。上图河道顶端即是禹迹桥,再上图河道的顶端是斜桥,二者距离368米。宝塔街的特点是“直”,从街西口的仁里坊入口处,就可以一眼望穿到街东口,慈云塔遥遥在望。
    下图是宝塔街的西入口,宝塔街西段较窄,最窄处不到3米;
震泽古镇——宝塔街
    下图石板路的尽头是宝塔街的东出口,东段的路较宽阔,最宽处有7米多。东出口处接着慈云禅寺,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慈云寺塔。
震泽古镇——宝塔街
    在宝塔街有一弄二坊,在宝塔街的中段有一个“三官堂弄”;其东端是“仁安坊”,西端是“仁里坊”。在两坊之间,街北面还有三条平行的窄小的深弄。
震泽古镇——宝塔街
    这就是位于老街西头的“仁里坊”,这个坊里是一个大宅门,就是师俭堂,标准的富商大宅,五开间门面。
震泽古镇——宝塔街
    老街的两侧,原来多是古朴的明清式建筑,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原有建筑大多或损坏或拆建。现在在宝塔街的西端一段,有一个明清建筑的群落,这是重建的仿明清建筑。二层楼的楼房,底层是砖结构,二层是木结构,还有精细的雕花门眉、木窗、形形式式图案多变的窗格,这是江南民居的特色之一。
震泽古镇——宝塔街

震泽古镇——宝塔街

震泽古镇——宝塔街
    江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色是“檐廊”,即在临水建筑的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置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檐廊下,是住家开设的店铺,也是人们休闲、聊天、观光的地方。
震泽古镇——宝塔街
    江南水乡民居特色之三是枕河人家的水码头,在临河的后门处,一般都有各种形态的踏渡码头,方便日常生活取水、用水,更是用于上下船只的登陆之处。除各家私有的码头外,每隔一小段路就有一个公共码头,方便街对面不临河的人家用水和出行。
震泽古镇——宝塔街

震泽古镇——宝塔街
    江南民居特色之四“马头墙”,由于民居大多是木结构,为防止一旦发生火情产生漫延,于是在两组建筑之间建起高高的防火墙,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可以隔断火源。因墙形态像马头,所以称“马头墙”。
震泽古镇——宝塔街

震泽古镇——宝塔街
    粉墙黛瓦、粼粼波光、小桥流水、深深庭院;石板路、红门板、雕花匾、格子窗;这就是老街,千年的老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