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去天桥听相声

(2005-10-10 11:54:13)
分类: 随笔
  在白石桥坐上105电车,终点就是天桥,期间大概要花1个小时左右。下了车,马路对面天桥剧场的牌子非常显眼,但这个剧场的设计太糟糕了,以致于很难和“天桥”联系在一块。穿过马路,步行30米左右,向右一拐就到了乐茶园。路口戳着块红底白字的牌子,上面写着今天要演的相声段子。找到乐茶园,门口把着二位卖票的大姐,一张嘴就是带唱腔的天津味。如果说北京话透着股没事逗你玩的幽默,天津话则是插科打诨般的调侃。
  
  进了门,找地坐下。演出2点才开始,人来得还不多。正当中古式小戏台、大红的红灯笼,门神样的二幅大画分在二侧,一写大吉大利,一是国泰民安。前面廊柱上悬着一幅对子: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顾家。上方匾额题着三个大字:天桥乐。
  
  再往台中看,两个架起的麦克风的后面摆着说相声用的案几,用黄绫穗黑绒的桌布盖着。戏台背景是水墨白描的百年前天桥街头的景致,街头巷尾都画得分外齐整。
  
  台下摆有三十多张桌子,大概有几百平米的样子。前面的几张桌子上插着字条,预定或月票。台前两个大音箱睡意沉沉地唱着京韵大鼓,一切都显着慵懒带着倦意。
  
  四周墙壁挂着黑白老照片,有吹糖人的、摆馄饨摊的、卖风筝的、还有杂技顶碗的小男孩等等,灰白的色调,凝重、神情懈怠,彰显着时光流转与岁月沧桑!
  
  这时人渐渐多了,有的喝着茶,面前摆着几碟子瓜子糖果的,自得其乐。在我前面,有个大胖子,穿着中式白绸大褂,脚蹬着双千层底的布鞋,右手大拇指上套着个大扳指,甚有些老北京的作派。
  
  戏台上的灯突然亮了,大红的灯光投在那幅背景画上,一下子整个场子突然有了生气,就好象睡醒了似的。演出正式开始了。
  
  前面二个段子在电视上听过,有些平淡。后面的渐渐精彩起来,有叫好的,有鼓掌的。这里的相声与电视上的相声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上的忌讳少很多,经常拿男女之事逗哏,大家也是乐此不疲,说到要点处常逗得人笑得前仰后合。还有一个小伙子返场后说了段快板,真叫个好,酣畅淋漓,真是痛快,词写得妙极了。最后的段子是《西征梦》,之所以记得,是因为我曾经在天津名流茶馆听过这段,编得也极妙,但这边说的似乎没有天津那对说得有“邪气”。
  
  结束时,已经五点半。三个半钟头的演出让人觉得曲艺积累下许多表现上的、语言上的精粹,但平常了解得太少,也没什么机会了解,曲艺应该更广泛地回到民间,否则不可能解决生存与继承的根本问题。
  
  回来时,在车上看报。《南方周末》上刊了一篇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文章《重估国学价值》,我瞟了几眼,深感乏味,文章写得象政治老师讲课。就这样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在呼唤振兴国学的同时,文笔却如此缺少国文的韵味,真让人遗憾。这让人看到一种现象,即我们呼唤,但我们实际上并不重视。就如同天桥这样充满老北京传统和民间艺术聚汇之地,搞得乱糟糟的象个垃圾厂。为什么许多宽敞的所谓艺术殿堂之间却缺少生命的气息,为什么躯干健壮俊朗,而魂魄吊死于水晶灯下!
  
  这些闲言碎语是题外话了,不说也罢,还不如多听几场相声,喝声彩,捧个场,乐呵乐呵。
  
  写于2005年5月29日 22:09
  人大双榆树西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