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进入红海了吗?

(2007-10-15 14:57:48)
标签:

我记录

财富人生

IT/科技

蓝海

互联网

google

无线互联网

王英雄

分类: 互联网评论
 

互联网进入红海了吗?
(文:王英雄)

    互联网是蓝海吗?
    互联网进入红海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听朋友说,“互联网已经变为传统行业,竞争激烈,没有创业机会,转行去新产业。”听过朋友的话,我经常反思互联网真的进入蓝海了吗? 我们是不是应该转向新的新兴产业?

    仔细思考下来,我并不认为互联网真的进入红海了,互联网还有很多机会,互联网还是蓝海,我的分析如下:

    王英雄观点一:互联网收入的利润率很高,竞争并不充分。
    互联网从97年在中国大规模出现,经过了2001年的泡沫,到2003年才真正有了收入,并能够真正养活自己,真正能称为产业实际上只有4年的时间。现在竞争并不充分,中国几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各家互联网公司的利润率很高,最高要是腾讯,居然有73%的纯利。其他几家利润率也在30%以上。和传统行业年毛利润率百分之几比,是绝对的蓝海。

    王英雄观点二:从网民的情况看,互联网还有很大的可挖掘之处。
    互联网从1997年的62万网民到2007年1月的13700万网民增加了200倍,而且最重要是的这个趋势一直会持续下去。当然除了网民数增加,还有很多初级网民将变为高级网民。初级网民可能只用到互联网功能的一小部分,而高级网民会用到更多的功能,必然能够产生更多的附加值。

    王英雄观点三:从应用看,互联网也并没有穷尽其商业价值。
    互联网从应用角度看,很多行业已经不可再做,比如门户和即时通讯,门户被几大寡头垄断,我相信现在没有人愿意再去做一个新浪或者搜狐。因为这已经是不可能,几大门户挡路,做一个新的确实很困难。但是我并不认为互联网没有可挖掘之处。那什么地方还有商业价值?我想至少在类似美国facebook这种真实社会关系方面中国还没有挖掘好,其原因可能和国内的网民普及率不高和国内具体情况有关。还有一些细分行业,并没有完全挖掘,这可能和这些行业的实际情况有关。

    王英雄观点四:新技术的应用将重新占据互联网蓝海的最前沿。
    说起新技术的应用不能提到google,虽然googl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但是google有很多很有创意的新产品出来。比如说google earth,谁也不会想到10年前可能还是国家高度机密的卫星地图被民用了,而且是免费给用户使用。除了google外,还有很多公司成立了互联网实验室,比如腾讯、再比如联想。说到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款
联想实验室的产品 Best4c http://best4c.cn/ 提供在线的web绘图功能,非常好用,大家可以试用一下。

    王英雄观点五:无线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整合将带来最大最直接的蓝海。
    无线互联网也有观点称为无线信息网,对怎么称呼我没太多意见,不管是无线互联网和无线信息网,他和传统的互联网融合是必然趋势。无线互联网在手机可以上宽带(我认为是3G正式开通为标志)以后,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把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有机的结合的网站将能够带来最大的蓝海。

    王英雄观点六:说互联网进入红海的大部分人,原因是本行业陷入太深。
    很多人说互联网进入了红海我想大部分人是陷入到某个行业细节中去了,一个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普通员工看到是其公司机构化和结构化的管理,自己不能冲破这种模式,而且局限到这种模式的细节中,而这种公司的运营模式现在是不可复制的,比如做一个新的互联网门户。他当然就会看到太多的红海而非蓝海,如能跳出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肯定会看到新起点,新希望。

    互联网蓝海红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认为互联网比其他行业发展更具有蓝海特征,更具有新兴市场的特性。(全文完 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作者)

 

附录:

名词解释:红海战略

    主要是在已有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在这里你相对于你对手是成本比他低,或是比他更加可以达到差异化的战略两者取其一,游戏规则是已经定好的,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循着这个游戏规则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所要分析的就是竞争态势和已有产业的条件,这是红海战略需要研究的变量和因素。

名词解释:蓝海战略

    不局限已有产业边界,而是要打破这样的边界条件,蓝海是在全新的一片市场天地中开辟新市场。

CNNIC公布的网民数

次数

 发布时间

网民数 上网计算机 CN域名 宽带用户 拨号用户
第十九次 2007.01.23 13700万 5940万 1803393 9070万 3900万 
第十八次 2006.07.19 12300万 5450万 1190617 7700万 4750万 
第十七次 2006.01.17 11100万 4950万 1096924 6430万 5100万 
第十六次 2005.07.21 10300万 4560万 622534 5300万 4950万 
第十五次 2005.01.19 9400万 4160万 432077 4280万 5240万 
第十四次 2004.07.20 8700万 3630万 38万 3110万 5155万 
第十三次 2004.01.15 7950万 3089万 34万 1740万 4916万
第十二次 2003.07.21 6800万 2572万 25万 980万 4501万
第十一次 2003.01.16 5910万 2083万 17.9万 660万 4080万
第十次 2002.07.22 4580万 1613万 12.6万 200万 2682万
第九次 2002.01.15 3370万 1254万 12.7万 未统计 2133万
第八次 2001.07.17 2650万 1002万 12.8万 未统计 1793万
第七次 2001.01.17 2250万 892万 12.2万 未统计 1543万
第六次 2000.07.27 1690万 650万 9.9万 未统计 1176万
第五次 2000.01.18 890万 350万 4.8万 未统计 666万
第四次 1999.12.05 400万 146万 2.9万 未统计 256万
第三次 1998.12.31 210万 74.7万 18396 未统计 63万
第二次 1998.06.30 117.5万 54.2万 9415 未统计 46万
第一次 1997.10.31 62万 29.9万 4066 未统计 25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