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通信世界》的故事之四)

(2006-09-21 08:47:48)
分类: 通信世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办一份有新闻性面向通信业的综合性报纸的想法,在领导层的决策过程中,总体是顺利的,一方面出版社有开拓市场,寻找发展机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和决策层进行了充分地交流。

一些热心人的帮助和支持也起了很大作用,本来我打算办一份报纸,是需要重新申请的,这其中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当确定了想法之后,出版社的吕晓春总编就提出来把一本他管的杂志《计算机与通信》拿出来,改成我想办的媒体,虽然从报纸成了杂志,但是大大地减少了重新申办报纸的难度。

其实,最初提出来这个媒体时,我是以市场开发部的身份提出的,这是一个市场研究项目,出版社领导定下来可以做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做。当然我想做,不过其时从领导的思想甚至我自己的感觉,都不敢确定由我来挑头做这个事。但是出版社要找到一个敢于站出来做这个新媒体的人,并不容易,经过几个月的等待后,我还是下决心要自己挑头做。而社领导在出版社也是很难找到其他更合适,又愿意做这个媒体的人,终于决定由我来做。

国有单位最有意思的事就是,谁都是主人公,谁都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发表意见,而这些往往还能影响领导的决策,至少是领导不得不面对某些民意吧?单位里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我把它称为“班车文化”,班车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差不多是一个小社会,尽可以对单位各种事发表意见。

出版社办一本面向通信业的新媒体,而要由我创办,在当时成了舆论的焦点,舆论基本统一的口径,那就是我肯定不行。说起来,理由很简单,当时我到出版社工作不到十年,这在我们有几十历史的老出版社,我还是一个年轻人,个也长得小,没有谁发现过我能干。之前我也没有独立地做过一个部门领导,市场开发部不过是一个参谋机构。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我不是学通信的,甚至我不是学技术出身,也就是不是科班出身,也想到这里面混,许多人想起来就不那么舒畅。

可能一般员工不能参与决策,但是他们可以发表意见,形成舆论氛围,甚至可以用他们可以表达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记得不久后我创办《通信世界》最忙时,出版社评职称,和我一年来有同样经历的同事都评上了,我和跟出来做《通信世界》的古松没有评上,一年后,再评职称,上一年没评上的都评上了,我还是没有评上。这充分显示了这个单位民间舆论的力量。

各种舆论很快就起了作用,矛头不但是指向我,也指向决策的领导,而领导们不得不考虑,选择项立刚来做这个事,是不是一个错误决策?当然这时已经正式决定要办了,也任命我做筹备组组长,不做是不行了,但又怕我把钱白白烧掉,就想往后退,减少投资。

做这个媒体,最初的定位是报纸,后来决定办杂志时,就定为周刊,我做最初的预算是1000万,感觉领导层可以接受800万,这对于做一份周刊资金总体是有保证的。当落实投资额度时,舆论的作用充分显露出来,所有的领导都开始往后退,希望把投资的额度压到最小,从1000万,到800万,700万,500万,400万,300万。最后只能投资300万(最后我实际拿到了280万现金),其余只能是领导的精神支持了。300万,对于办一份周刊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一开始就有广告支持,否则,这连一年的印刷费也不够,也就一年的人员工资。靠这点钱要把一本杂志做起来,还要做好,做到赢利。真是感觉是不可能的事。

做,还是不做。成了我必须面对一个难题,我也知道,因为没有足够的投入,我一开始不得不用极低的成本运作,很多一开始需要做好的东西都无法极时到位,会种下很多后患。但是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放弃,不是我的性格,我当时有一个说法:“三年,会脱一层皮!”我决心脱一身皮去做这件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