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餐桌上产生的创意(《通信世界》的故事之二)

(2006-09-01 06:40:51)
分类: 通信世界

《通信世界》的故事之二

 

餐桌上产生的创意

 

1998年我开始任市场开发部主任,不过《学电脑》试刊让我回去管,和一班兄弟们做出了《学电脑》最初的模样,也经历了最初的管理冲突,各种压力。试刊完成后,把创刊的稿件准备好,我们原来的主任从国外回来,我也就把《学电脑》的工作交代清楚,回市场开发部工作。这已经是1999年初了。

市场开发部是出版社面对市场发展,需要寻找新的机会成立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只有我一个人,要做什么工作?怎么做?领导想的可能还不是特别清楚,我面对这些新的工作,也是需要摸索。

一切都是从无头绪中开始,一方面要应付数量不少的各种会议,另一方面也要找一些机会,当时对我这样一个年轻的中层领导来说,我拥有的权力和可以调动的资源是微乎其微。

一切都需要碰运气。

1999年,社会上热的还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我们出版社的计算机图书出版已经达到高峰,我也是喜欢和熟悉计算机和互联网。希望找到的机会还是在这个方面,现在细想起来,由于当时的视野限制和心胸的限制,所有的想法都是畏手畏脚。

出版社中饭都是到地下室的食堂吃的,饭菜质量不错,这也是各个部门交流的机会。一天我到地下室吃饭时,梁海滨坐在我对面。

小梁是我一年进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同事,也是我一直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我进出版社不到一周,和同事争了要去打开水,结果让开水烫了,把一条右腿肚皮全撕下来,躺在床上动不了,那时娟子正好暑假回家,我一个人在一个新单位,什么人也不认识,就小梁帮我打点饭,周日他到同学处玩,还想了我一个人没人管,赶回来给我打点饭吃。这种时候,这点感觉是一辈子不能忘记。

小梁到了邮电出版社一直在《电信科学》杂志工作,技术又比较扎实,对于行业和媒体非常了解。

跟小梁聊聊现在的工作,说到正在寻找新的项目,他说其实如果能办一个通信行业的报纸,其实很有市场。如果能办成像《计算机世界》那样,肯定不错。问他,通信这边没有这样的报纸,小梁说没有,就那二三十种报刊,除了《人民邮电报》,其他都不算太好。而当时计算机行业正是高速发展时,计算机业的媒体也是如日中天,《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的风头正劲,而新创不久的《每周电脑报》也是气势如虹,刘克丽大姐是我心目中表率人物,说实话,不说办一份这样的报纸,就是有机会能到这样的媒体工作,这也是我非常愿意的。小梁的说法一下子就触动了我。

我请他把通信业的报刊给我拉一个单子,大致介绍一下情况。没几天小梁就给我一个行业媒体的表,把行业代表性的媒体,大致的发行量和收入情况都列出来,让我对于通信业的媒体开始了最初的认识。

其后一段里,我开始了对通信业这些媒体的分析研究。说到这个层面,真是得益于研究生几年的理论学习,分析行业媒体,我用的最基本办法就是分类和对比研究。对通信业来说,和它最近的行业是什么行业,是IT业,IT业媒体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我用分类的方法把IT业媒体大致分为四种情况:A.机关报,有政府背景,生存没有问题,但是政府背景反而是一种限制,体制、思路都会限制期发展,一般在商业不会发展的很好,代表是《中国电子报》。B.专业技术媒体,在我们这样高科技行业技术媒体是有市场的,不过要想成为行业最有影响的媒体,几乎不可能,比如《微电脑世界》。C.通俗读物, 其实不是面向行业,而是面向大众的,它也有较大的市场,比如《电脑爱好者》。D.综合性行业媒体,包括这个新闻、信息、政策、技术、产品,有较大的时效性,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代表性有《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这几类媒体,在一个行业内最容易做成老大的是综合性行业媒体。

通信行业当时的媒体情况,《人民邮电报》是机关报,却一家独大,《通信产业报》不是机关报,和机关报的风格也差不到哪里去,其他主要是技术媒体,一家成都的《通信机世界》连个正规刊号也没有,却日子过得也不错,说明这个行业的媒体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市场的空间还是很大。

这时我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个行业的媒体,在不断的交流中,做一个通信业综合性行业媒体的想法逐渐明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