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通信世界 |
《通信世界》的故事之一
我的准备工作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打无准备之战。
在许多人的眼中,做《通信世界》我是没有任何准备。首先,我不是通信专业毕业,我不是学技术的,在这技术人才云集的圈子是犯了大忌。其次,这之前我没有当过媒体领导,虽然当时我也是邮电出版社的市场开发部主任,很多人认为那不过是领导的参谋机构,真要实战,那是不行的。再次,当时对于通信圈子我也并不很了解。
可以说,我是准备很不充分就开始做《通信世界》,因此,也有许多人预言我是白花了出版社的钱,其中包括一些和我关系不错的人。
要说准备做得非常充分,确实也有差距,不过创办《通信世界》前我个人还是有了很多积累,这些积累对于创办好这份杂志是有很大意义。
高中毕业时,我没有考上大学,大专线因为数学不及格,降到中专,在安徽省商业学校学了两年商业会计,到安徽省芜湖市食品公司做了数年会计。再考研究生,到出版社工作后,似乎这段经历变得没有价值了。但是创办《通信世界》,曾经做过会计的经历一下子变得非常有意义。做《通信世界》不是编一本杂志,而是创立一个品牌,是要经营好一个产品,其中许多感觉不是文字,而是经营,曾经的会计职业生涯,让我对于经济非常了解,对于成本控制能力很强,这对于做一个媒体的运营人是非常有价值。虽然是无意之中的结果,但是这是对做好一个媒体经营很好的准备。
1990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读研究生,导师是著名的理论专家陆贵山先生,这三年的学习时间,陆先生对于我极其开放,在专业上对我束缚很少,我可以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研究生这几年的很大收获是理论素养有了很大提高,思考问题理性而有条理,同时在心理学上下了较大功夫,当然文字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这些为我做好主编奠定了基础,理论水平、文字功能、敏感性我想是一个主编的基本功。
1996年开始,我爱上计算机,成为较早的电脑爱好者,对于PC的技术有狂热的爱好,后来对于互联网也是下了较大功夫。在计算机方面我是一个动手者,自己装机器,做网站,曾经我也是中国最早一批个人主页拥有者,我做过一个“电脑书城”的个人网站,一度还很有影响。因为关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写了大量的计算机行业的分析文章,1997年我曾因这方面文章被《北京青年报》评为“燕京大写手”,这一年在《南方周末》发表关于北大方正的文章,王选先生亲自给我写信,告诉我把我的文章复印了在高层和相关软件开发人员中传阅,并召开软件开发工作的讨论会。为了提高计算机的水平,我还到中国科技大学研究院的计算机应用研究生班学习,这个班我还是班长,呵呵,不过有几门理论课我根本过不了,后来工作忙,这个班还是没有上完。不管怎么说,其实在技术上我也是做了较多积累,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对于技术比较的了解的重要原因。
1998年,在我的推动下,我们出版社把一本杂志改刊为《学电脑》杂志,虽然那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编辑,但是所在的部门只有我比较了解计算机,也是这项工作实际推动者,这个过程中,还和台湾的《PCHOME》进行联系,谈合作,和重庆力帆的尹明善先生谈合作创刊,直到《学电脑》试刊完成,完成创刊的稿件,我才离开,到出版社市场开发部工作。一本杂志从形成想法、联系合作、市场调查、定位确定、市场战略的确定,稿件组织、试刊、创刊,我都经历过,并且许多工作我都是实际推动和作者,这也是我独立创办新杂志的基础。
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是,从1996年开始,我所在的部门办了一个图书发行中心,叫风雅颂图书发行中心,希望在原来的图书出版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我在这个中心任副经理,现在想起来,这是一个失败的面目,在经营理念、内部管理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项目也是失败的。然后对于我来,却有很大的收益,因为我体会了一些错误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带来的问题,通过这个公司理解了许多管理上应该避免的问题,这些为我以后做好管理工作提供很大帮助。
似乎,开始《通信世界》时,我准备不算充足,其实,从个人素质、文字水平、媒体操作经验、管理经验和教训、技术的积累和了解各个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准备,有这些准备垫底,为《通信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最后要说一句,从小到工作,我从来不是幸运儿,考大学等极其不顺,这件坏事使我性格坚韧、不怕输、愿吃苦、敢于去尝试,知道一切都是自己踏实的工作换来,从不奢望好运会从天上掉下来,这种性格也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心理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