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学会敬畏数字

(2005-10-24 22:29:32)
旧文一篇,留作纪念
 
 
--  记者:学会敬畏数字


项立刚  

  十多年前,我还安徽的一个公司当会计,一天记者来采访,我们公司经理介绍情况,告知我们年利润15万元,我是在场的,几天后文章见报,除了大大把我们公司称赞一下,宣称我们年利润75万元。领导责成我去更正,记者告诉我,15万的利润少了些,有些说不出口,就自己加到了75万,反正是宣传你们,也没有人来查,没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记者对数字的态度。
  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媒体的变化也很大,但是媒体对于数字仍然没有敬畏感,在许多记者的思维里,数字不属于新闻真实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事实描述是真实的,数字的真实与否,并不需要特别关心,所以我们听说过记者冒了生命危险去采访一种现象,但是很少听说记者认真调查核实一组数据的。而很多记者却对数字没有任何感觉,随意听、随意写、随意编。曾经看到过一个稿子,说一个大学生很能干,在学校就办各种班,赚了很多钱。举一例,办一个班赚了14万,追问记者,这14万是收入还是利润,记者回答赚的钱,当然是利润,再问记者这个班多少了,回答300人,收费标准多少,每人300元,只要算一下就很清楚,所有收入是多少,9万元,赚了14万,从何而来?记者也是无言以对。
  最近很热了一阵的武汉女大学生卖淫的文章,虽然当事人遭到处理,不过是不服的,网上也有人持相同的观点,不要纠缠在10%的数字里,而是要看这个现象写得真实不真实。一个数字不准,不值得这么抓住不放。我想对于有女大学生卖淫,绝大多数人还是承认的,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恰恰是数字的作用。武汉的大学生意见最大,那是自然,如果有人说武汉有大学生卖淫,武汉大学生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但是说有8-10%女大学生卖淫,加了陪聊有1/4,武汉的大学生自然会觉得自己也会被人怀疑卖淫,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将来的发展,反应激烈是自然的。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说《青年参考》有过假新闻,媒体都可能碰到这样的情况,读者也不会因为出过假新闻,就不再买这个报纸。如果我们说《青年参考》有1/4是假新闻,对于读者而言,别的报纸肯定没有这么多假新闻,这个报纸就很有问题,那我可以不买了。谁这样说《青年参考》,《青年参考》当然不干。
  再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北京的非典很严重,大家都同意,我们小区里也发现了一个非典病人,我们小区也就1000多人,发现了一个病人,我就写文章说北京的非典差不多是千分之一,进而分析北京有1500万人,那么北京有1.5万非典病人。我要这么写,我看得进监狱。同时我要用就是很严重,不过数字有出入或是数字是别人告诉我的来辩解,司法部门绝对不会接受的。
  记者缺少对数字的敬畏和尊重,可以说是和我们民族性相关的,中国民族性确实缺少实证的精神,历史上中国诞生了许多诗人、文人,而缺少科学家,中国人对文化和科学和尊重完全不同,造成了实证性的研究很难得到人们尊重。当今中国的经济学家不少,其实侃侃理论,评评股市,说说经济动向,可以。如果真是问他依据何在,拿出数据来,我看大部分拿不出。我们是电信业,现在互联互通和单向收费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电信网间接算价格不合理,要制定合理的结算价,自然要算出成本,这个成本就是算不出来。有人说哪有成本算不出的,事实确实这样,中国太缺少产业经济学家,能认真的观察研究一个行业,长期跟踪,能把各种影响的成本的数据收集起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现在我们太缺少这样的人才和长期的研究。
  记者和媒体的主要工作人员大多出身于中文、新闻专业,对于写好文章,把文章写漂亮,都经过训练和相关教育,而强调实证的精神,用研究的态度去对待写作,很多记者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编数字,记者觉得没事,编辑也觉得没事,主编同样觉得没事,这就造成了整个媒体从业人员对数字不敏感、不尊重、不敬畏。中国大众对媒体真实性的认同度并不高,数字的不准确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大家都同意,中国要发展需要科学的精神。中国媒体要发展,需要实证的精神、需要研究的态度,一方面说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信口编数字,绝不可能有真正的真实性,有一天我们的记者都能尊重和敬畏数字,中国的媒体会更有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