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楼市“快钱”中迷失(经济时评)

标签:
财经 |
分类: 大势 |
刘先云《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17日
10 版)
地方政府应当严格执行调控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企业不合理的投资预期
上市公司扎堆楼市,耐人寻味。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一千多家上市企业中,除130余家房地产企业外,近几年来至少有两成企业新涉足房地产。
上市公司扎堆楼市,耐人寻味。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一千多家上市企业中,除130余家房地产企业外,近几年来至少有两成企业新涉足房地产。
众多主业与房地产毫无关联的上市公司纷纷涉足楼市,根本原因是逐利。而近两年逐利楼市“蔚然成风”,有其特别的背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外贸形势突然逆转,殃及众多外贸企业和众多实体经济领域。上市公司出于业绩考量,转战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而且一向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领域。
个体的选择一旦成为众人效仿的热潮,就容易导致危害整体的“羊群效应”。上市企业出于个体逐利目的,竞相进入房地产行业,可能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最终也可能伤及自身。上市企业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金和资源。非房地产主业的上市公司纷纷进入地产行业,使得原本流向制造业、服务业的可支配资金、资源被大量分流,“不务正业”势必造成上市企业主业不精。
从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年报看,不少非房地产为主业的上市企业,其大部分盈利不再来源于主业,而是房地产和金融业务。从短期看,资金流向房地产可以改善公司的盈利状态,但从长远看,这诱导企业把精力和资金进一步投向房地产,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实业逐步萎缩。而且房价一旦形成泡沫之后,诱发金融危机可能性大大增加。
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出口的局面一直未能完全改变,消费长期是“短板”。众多上市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快速的融资能力竞相进入地产行业,表面上增加了楼市的供给,实际上推高了地价和房价。而居高不下的房价,不断地吞噬公众在其他领域的消费能力,导致宏观层面启动内需的种种政策变形、落空。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楼市也不可能有永远的高利润。对此,企业经营者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眼下,房地产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地方政府应当严格执行调控的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企业不合理的投资预期,推动房地产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从长远看,政府还需要进一步降低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获利渠道。恐怕唯有如此,才能对上市公司投资楼市热潮釜底抽薪。
链接:上市公司缘何扎堆楼市?(经济聚焦)
本报记者 谢卫群《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17日
10 版)
上半年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营收增长前十名中,房地产公司占据半壁江山。房地产业依然是上市公司赚钱最快的业务。但其负债增长、现金流减少值得关注
上半年上市公司房地产业绩表现抢眼
沪深两市有130多家上市公司主业为房地产业,在趋紧的政策环境下,上市公司的业绩整体表现依然抢眼。
统计发现,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营收增长前10名中,格力地产、世茂股份、滨江集团、电子城和阳光股份等5家房地产公司上榜,依然占据半壁江山。这表明,尽管政策调控趋紧,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业仍然是上市公司赚钱最快的业务。
世茂股份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37亿元,同比增长371%。滨江集团的中报显示其上半年营业收入为8.77亿元,同比增长340.1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2.5亿元,比上年增长 810.92%。
此外,还有不少龙头企业今年上半年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上半年,招商地产实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15.71%。万科、保利虽然表现略差,但上半年净利润也分别达到28.12亿元、16.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1%、16.56%。
不过,另一些房地产上市公司日子却不好过。亿城股份与宜华地产近日公布的2010年半年报显示,两家房企业绩同比均大幅下滑。其中亿城股份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723万元,同比下滑43.28%;宜华地产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502.34万元,同比下降83.67%。房地产企业暴利的时代好像正在转变。
“在同样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表现的承受力完全不同。如何提升竞争力成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重大课题。”有专家分析。
上市房企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创近年同期最大负值
房地产上市公司在保持增长的同时负债率不断高企,被挤出每股收益前20位排行榜的现象值得关注。
来自万得资讯的统计表明,以申万行业分类的135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体资产负债率水平已达67.79%,较上年同期的63.94%上升了近4%,较2009年年底的65.03%也上升了2.76%。东兴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郑闵钢在总结房地产半年报时指出,135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借款达3317亿元,同比增长56.46%。
此外,上市房企的现金流指标也由正转负,郑闵钢表示,上半年上市房企的最大变化是资金流出加大。截至6月,上市房企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70 元,创近几年同期最大负值。有数据显示,上半年135家上市房企中有88家这一指标为负值,而去年同期只有43家公司这一指标为负。
“负债的增加与经营性现金流的减少,让房地产公司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旦银行利率有所调整,房企将受到巨大冲击,利润将大幅减少,已有的增长也将改变。”台湾中山大学会计学教授刘德明分析。
正因为面临这些担忧,上市房企的再融资计划纷纷搁浅。鉴于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国家有关房地产行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世茂股份今年6月不得不撤销了已酝酿一年的定向增发不超过1.5亿股新股,筹资17亿元人民币(约合2.49亿美元)的计划。
非地产公司为何纷纷涉足房地产市场
有关报告指出,2005—2009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平均毛利润率30%左右。即便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房地产行业却实现了“乾坤大逆转”。以万科为例,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8.8亿元,净利润53.3亿元,较2008年分别增长19.2%和32.1%,经营指标全面超过2007年。
耐人寻味的是,由于房地产业暴利的存在,不少地方的房地产项目仍然是“摇钱树”,近年来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之外纷纷扎堆房地产市场。
不少上市公司通过非主营的房地产业务增加了效益。中报显示,阳光股份今年上半年业务收入25.6 亿元,同比上升251%,其中房地产销售收入占95%,商业物业租赁占4%。主要地产项目北京阳光上东C9区和天津万东项目于期内竣工。其中,阳光上东C9区贡献的11.5亿元占整个结算收入的近一半;天津万东项目贡献7亿元,占整体收入30%。
需要提醒的是,上市房企遭遇的问题,同样可能出现在其他上市公司的非主营房地产业务上。“上市公司不重自身的主营业务,而都转向来钱快的房地产业务,这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扭曲和错配,也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沬。短期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好看了,但是,从长远看会削弱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对企业股民不利。”刘德明说。
链接:房地产,利润来得太容易——浙江3家上市企业投资楼市调查
本报记者 顾 春《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17日
10 版)
外贸利润逐年下降,房地产却越来越赚钱
“近几年,企业资金投向房地产已经成为常态,几乎各个企业都在投,区别只在规模大小。毕竟来钱太容易了。企业天生就有逐利性,既然做房地产最赚钱,那就无法要求企业退出房地产业。”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坦率地说。
这是一家以纺织起家的企业,多年来,做出了品牌,做出了规模。但近年来,企业把很大的精力投进了房地产开发当中。“现实是,存款实际上负利率,同时货币供应充沛。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依靠购买房产来实现货币的保值,这才导致了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只有宏观政策加力,才能转变企业拼命投资房地产的趋势。”
这位董事长认为,当纺织主业做到一定时期后,企业的发展瓶颈随之而现。外贸出口形势越来越紧,不能进一步扩大规模,利润逐年下降,要继续发展非常困难;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几条生产线由于戴上了“高消耗”帽子,面临搬迁。现实摆在面前:要么转产,要么萎缩。
这家有百年历史的纺织服装企业大步迈入楼市,原因有二:其一,企业多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政府屡次表示希望这个企业参与房地产开发建设。其二,股市融资量大,银行也屡屡上门联系主动放贷,资金非常宽裕。
几年下来,现实更证明了企业选择的正确。在近期公布的中报当中,这家企业的房地产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来自主业的利润,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这家企业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投入不到1亿元,两年利润1亿多元”
这是浙江宁波一家生产高档汽车配件的企业,客户基本涵盖所有大中汽车企业,并在美国开设了汽配连锁店,利润和产品竞争力都相当不错。
2006年这家企业开始“试水”房地产,事出偶然。“一个企业家朋友反复动员我们去做房地产,一起参与开发,一开始抱着帮他们解决资金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一个不大的楼盘开发下来,我才发现利润太惊人了,投入不到1亿元,两年后利润有1亿多元!企业再努力,再怎么辛苦经营都达不到这样的利润率。做房地产,利润来得太容易了。我们不把这个当主业,但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利润增长点。”该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创新风险大,楼市利润诱惑大
楼市丰厚的利润诱惑着一些本来没有开发房地产打算的企业,让他们进退两难。
“我们企业成立以来,一直以创新闻名。过去几年,产值基本能每年翻一番,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出现。”浙江省绍兴市一家上市企业老总说,“企业分心做别的,会在资金链上、经营上造成影响。但现在我们又陷入了矛盾之中,制造业利润薄、创新风险大,如果有另外一块经营业务能够提供丰厚利润,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多条腿走路也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创新风险大是这位老总最大的苦恼。他们为了试验一个增压器,曾经花了3年时间,投资6000多万元。“一直在创新,但风险非常大。就像那6000多万元,并非一定能出结果,万一出不来,这笔资金就泡汤了,但若投入房地产,不但能大大降低风险,而且可以收获丰厚利润。”
2008年前,这家企业看到身边的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收获颇丰,挡不住诱惑,成立了项目部准备进军房地产。但金融危机蔓延之时,由于资金紧张他们便收缩战线专心做主业。如今,随着企业资金状况的好转,这家企业又开始为要不要投资楼市而苦恼了。
前一篇:楼市调控,已到关键时期!
后一篇:李克强:着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