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銀行業的交易限制、中國大陸緊縮政策與希臘財政赤字,3大議題讓全球股市元月行情落空,但美國、歐洲1月的ISM製造業指數仍持續擴張、中國大陸元月PMI指數較前月下滑0.8%,雖是去年5月以來首度下降,但仍連續11個月維持在50之上的擴張水準,政策風險驅趕熱錢退出股市,卻難掩全球景氣朝復甦的現況。預期今年全球經濟表現平穩,但去年高基期,任何風吹草動都易讓資金卻步,今年投資市場波動性大增。
http://mag.chinayes.com/MagazineBase/Article_Images/92(11).jpg港股投資價值浮現" />
通膨在亞太市場增溫
中國大陸對資產泡沫與通膨的緊縮政策,在亞太市場吹起緊縮號角。印度近期將存款準備率由5%調高3碼至5.75%;菲律賓也調高重貼現率2碼到4%,接下來泰國、南韓、印尼通膨持續升溫現象,各國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的壓力也加重。
泰國去年12月CPI年增率達到3.5%,今年1月年增率更竄升至4.1%,連續4個月走高並創下2008年9月來最高紀錄。南韓1月CPI年增3.1%,高於前月2.8%,也是9個月來最大增幅。印尼1月CPI年增率更飆升至3.72%,遠高於前月2.78%。中國大陸在去年10月結束連續9個月CPI負成長,到12月CPI、PPI年增率已升高至1.9%、1.7%,預估1月份CPI、PPI仍將走高,甚至可能PPI增幅高於CPI,屆時價格傳導機制由生產面推移至終端消費,CPI的拉升幅度更大。亞太地區目前面臨新一輪通膨壓力,但在去槓桿化(Deleverage)效應,原物料價格受壓抑,後續股市反彈行情不悲觀。
去槓桿化創造買點
美國強化對銀行監管與新興市場的升息效應,對國際熱錢產生嚇阻作用,由美元匯價指數(DXY)觀察,1月底升高至79.47,創下去年8月以來新高,這波熱錢變現,短期是在規避退市風險,中長期而言,美國在強化金融管制,有點Glass-Steagall法(正式名稱,The
Banking Act of 1933)復辟味道。
該項法案為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於1933年所通過的金融機構管制法,主要規定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與保險公司不得交互跨足業務,也不得互相持股,這項高度管制的法令,被崇尚自由經濟的支持者視為金融惡法,在制定後經過長達25年、經歷12次提案廢除角力,終於在1999年年底宣告終止,從此美國金融業空間更寬廣,金融業掀起併購風潮、槓桿交易也大張旗鼓,法案廢除10年後,全球金融交易波動性大增,2000年科技泡沫、2008年次貸風暴、爆炒原物料,都是自食惡果。
現在美國釋出金融管制的風向球,加上大陸緊縮政策,去槓桿化後,美元緩步走揚,CRB指數轉弱,通膨潛在風險降低,也減少未來各國退市壓力。以最自由放任的香港市場來看,過去15個月來估計有6400億元港幣熱錢流入,港股自元月中旬領先下跌,港幣貶至14個月新低,有熱錢退場跡象,隨著熱錢流出,恆生指數跌至2萬點附近,本益比已修正至13倍,低於本益比歷史平均14倍,是不錯的投資時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