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预期下为何应关注科技股
(2010-01-28 23:50:21)
标签:
财经 |
分类: 专家视点 |
银国宏
最近A股市场的连续下跌实质上是从股指期货政策出台后冲高回落开始的,这其中最大的一个预期落空是风格转化预期被打破,因为股指期货是截止目前能看到的促成风格转化的最有效催化剂,但市场的表现证明是无效的。因此,投资者对市场在短期内完成风格转化基本不报预期了。
进一步的市场压力来自准备金率超预期提前上调和关于加息临近的紧缩预期,市场不仅放弃了蓝筹股的风格转换,也开始放弃对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类小市值股票的追捧,再加上地产等资产类行业的进一步破位,市场跌穿半年线,箱体震荡格局面临挑战。
从市场未来运行的趋势和方向来看,关键因素毫无疑问取决于紧缩政策预期明朗化和经济增长正常化两个因素的对冲结果。按照目前可掌握的数据,上半年经济由复苏转为增长的进程应该不会中断和反复,但由于信贷规模扩张和外汇占款增速过快,如果紧缩政策从数量型的准备金率调整快速转为价格型的利率调整,那么市场将怀疑经济增长正常化的持续性,这会延长市场调整和震荡的格局。结合当前可预期的业绩增长和估值水平判断,可能意味着整个市场在较长时间都不会有明显的趋势性机会和风险,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是相当痛苦的。
基于市场运行特征的角度,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市场向下调整的底线。笔者曾经在2009年6月底总结市场运行特征时提到一个历史规律,即在一轮牛市形成之前需要完成一次对年线的突破和回试支撑以确认突破有效的过程。目前市场的调整应该就是完成回试年线并确认支撑有效的这一过程,但应该不是指数的简单快速下跌,而是指数震荡向下和年线逐步上移最终交集的过程。按照这样的规律判断,年线与周三收盘2986点距离为150点,市场调整的底线区域应该位于这个区间之内,是偏上一些还是偏下一些取决于指数调整的速度。
基于我们对年线支撑有效的判断,未来市场虽然没有趋势性机会,但根据历史经验看只要不是单边下跌,结构性机会就应当存在。那么未来的结构性机会在哪里?笔者认为科技股的轮回也许是2010年值得关注的。为什么会提科技股的轮回,简单讲是自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后近10年都没有好的表现,市场主流投资机会从2005年熊市周期的品牌消费、交通运输到2006年牛市周期中的金融、地产和资源,科技股始终被边缘化。
要更进一步分析科技股有可能重新崛起的原因,在基本面领域也是有逻辑支持的:
首先,科技股崛起的经济背景通常是传统或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挑战的阶段,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驱动力,而科技创新往往被赋予重望。当年的网络科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目前的经济背景应该说非常符合这一特征,不仅全球需要新的增长驱动力,中国也需要从传统的投资和出口驱动模式转型,所以才会有七大创新型产业的系统性规划。
其次,在经济运行前景或紧缩政策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周期类股票的估值提升受到极大压制,类似当前金融、地产十几倍PE仍无反弹就是有代表性的现象,而较少受到经济前景或紧缩政策影响的科技类股票估值弹性则很大,所以2009年4季度以来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类股票活跃是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和股票属性逻辑的。
当然,现在还很难讲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类股票是昙花一现还是大幕初启。从基本面角度看,当年网络科技泡沫破灭最根本原因是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业绩增长,并不是简单的PE高企。如今A股市场的科技类股票与当时相比已有极大改观,最重要的是当前科技类股票的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可以包括新能源、消费电子、新材料、生命科学(医药)等等,这些产业和企业在商业模式和业绩增长方面远比当年的网络科技更为扎实,而且很多细分产业龙头的增长前景是值得憧憬的。
如果从更高的战略层面思考,那么国家提出创新型产业以及投资结构内涵调整的政策导向是2010年科技股轮回的最具战略意义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对2010年的创新型产业报有较高的期望。我们前期也曾提到市场向蓝筹股的风格转换,下一个可能促成的契机应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后机构投资者真实地感受到对大盘蓝筹股的配置需求之后,或者是紧缩预期极大缓解之后,但短期而言除了耐得住寂寞的投资者基于估值便宜可战略性建仓外,更符合当前市场追求投资效率的策略选择似乎应该关注科技股的轮回。
(银国宏是东兴证券研究所所长。文中所述只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最近A股市场的连续下跌实质上是从股指期货政策出台后冲高回落开始的,这其中最大的一个预期落空是风格转化预期被打破,因为股指期货是截止目前能看到的促成风格转化的最有效催化剂,但市场的表现证明是无效的。因此,投资者对市场在短期内完成风格转化基本不报预期了。
进一步的市场压力来自准备金率超预期提前上调和关于加息临近的紧缩预期,市场不仅放弃了蓝筹股的风格转换,也开始放弃对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类小市值股票的追捧,再加上地产等资产类行业的进一步破位,市场跌穿半年线,箱体震荡格局面临挑战。
从市场未来运行的趋势和方向来看,关键因素毫无疑问取决于紧缩政策预期明朗化和经济增长正常化两个因素的对冲结果。按照目前可掌握的数据,上半年经济由复苏转为增长的进程应该不会中断和反复,但由于信贷规模扩张和外汇占款增速过快,如果紧缩政策从数量型的准备金率调整快速转为价格型的利率调整,那么市场将怀疑经济增长正常化的持续性,这会延长市场调整和震荡的格局。结合当前可预期的业绩增长和估值水平判断,可能意味着整个市场在较长时间都不会有明显的趋势性机会和风险,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是相当痛苦的。
基于市场运行特征的角度,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市场向下调整的底线。笔者曾经在2009年6月底总结市场运行特征时提到一个历史规律,即在一轮牛市形成之前需要完成一次对年线的突破和回试支撑以确认突破有效的过程。目前市场的调整应该就是完成回试年线并确认支撑有效的这一过程,但应该不是指数的简单快速下跌,而是指数震荡向下和年线逐步上移最终交集的过程。按照这样的规律判断,年线与周三收盘2986点距离为150点,市场调整的底线区域应该位于这个区间之内,是偏上一些还是偏下一些取决于指数调整的速度。
基于我们对年线支撑有效的判断,未来市场虽然没有趋势性机会,但根据历史经验看只要不是单边下跌,结构性机会就应当存在。那么未来的结构性机会在哪里?笔者认为科技股的轮回也许是2010年值得关注的。为什么会提科技股的轮回,简单讲是自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后近10年都没有好的表现,市场主流投资机会从2005年熊市周期的品牌消费、交通运输到2006年牛市周期中的金融、地产和资源,科技股始终被边缘化。
要更进一步分析科技股有可能重新崛起的原因,在基本面领域也是有逻辑支持的:
首先,科技股崛起的经济背景通常是传统或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挑战的阶段,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驱动力,而科技创新往往被赋予重望。当年的网络科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目前的经济背景应该说非常符合这一特征,不仅全球需要新的增长驱动力,中国也需要从传统的投资和出口驱动模式转型,所以才会有七大创新型产业的系统性规划。
其次,在经济运行前景或紧缩政策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周期类股票的估值提升受到极大压制,类似当前金融、地产十几倍PE仍无反弹就是有代表性的现象,而较少受到经济前景或紧缩政策影响的科技类股票估值弹性则很大,所以2009年4季度以来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类股票活跃是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和股票属性逻辑的。
当然,现在还很难讲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类股票是昙花一现还是大幕初启。从基本面角度看,当年网络科技泡沫破灭最根本原因是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业绩增长,并不是简单的PE高企。如今A股市场的科技类股票与当时相比已有极大改观,最重要的是当前科技类股票的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可以包括新能源、消费电子、新材料、生命科学(医药)等等,这些产业和企业在商业模式和业绩增长方面远比当年的网络科技更为扎实,而且很多细分产业龙头的增长前景是值得憧憬的。
如果从更高的战略层面思考,那么国家提出创新型产业以及投资结构内涵调整的政策导向是2010年科技股轮回的最具战略意义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对2010年的创新型产业报有较高的期望。我们前期也曾提到市场向蓝筹股的风格转换,下一个可能促成的契机应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后机构投资者真实地感受到对大盘蓝筹股的配置需求之后,或者是紧缩预期极大缓解之后,但短期而言除了耐得住寂寞的投资者基于估值便宜可战略性建仓外,更符合当前市场追求投资效率的策略选择似乎应该关注科技股的轮回。
(银国宏是东兴证券研究所所长。文中所述只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前一篇:图胜天下 休息
后一篇:图胜天下 资金在避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