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似水年华》中,刘若英饰演的女主人公英写道:“有一个我曾经深深魅惑过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怎么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如黄昏的一帘幽梦,又如晨光中一支摇曳的蔷薇。”
漫步在乌镇的青石小巷,岁月的痕迹,自窗棂间点滴漏出,如风过琴弦拨动了灵魂深处的悸动,不觉间,乌镇的寂静,淳朴,惬意悄然包裹了你。独自穿行于这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找寻每一处浸透千年沧桑的遗迹,每一个平凡而独特的细节都让你感动。
小桥流水 千年古韵
乌镇位于浙江桐乡,旧时曾因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遂成通商要埠,如今随运河而生的辉煌早已远去,江南古风水乡旧貌却依然宛在。水是乌镇的灵魂。在乌镇,以水为依托的石栏拱桥、深宅大院、过街券门、河埠廊坊、临河水阁、驳岸踏步等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漫步乌镇,茶楼酒店,傍水而筑;水阁廊棚枕河而建,淡雅脱俗。凭栏眺望,水乡美景尽收眼底。
“水阁”是乌镇的特色水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有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就称为“水阁”,或称“水上吊脚楼”,房屋的一半建在水上,充分体现“人家尽枕河”的意境。据史料记载,从明代开始,乌镇的居民就开始建造水阁。当地的人家在“水阁”吃饭、喝茶、喂鱼,极具闲情逸致。游客可以置身水阁一览沿河风光,也可以乘一叶扁舟在水阁中穿行,伴随着一声声欸乃的橹音,仿佛置身一幅江南水墨画,颇有“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乌镇有“百步一桥”之说,有古桥40多座。最有名的当属西大街的逢源双桥,已不知建于什么朝代。隔岸望去,两座石拱桥的半圆形桥孔倒映水中,虚虚实实两桥相映,别有韵味。
深宅老巷 古迹遍布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沿着斑痕累累的石板小路,沿街自东向西而行,处处可感受到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很难说乌镇的得名有多大程度上得益于茅盾这位文学巨匠,但来到乌镇,茅盾故居是不可不去的。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是一栋木结构楼房,宅子早已无人居住,寂静而纤尘不染。故居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读书的地方,至今仿佛还能闻到阵阵书香。
昭明书室依稀可闻当年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气息;夏同善翰林第诉说着乌镇的文化传统;修真观古戏台上演的花鼓戏是当地历史悠久的民间剧种;在江南木雕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传统的文化内涵让你流连忘返;宏源泰染坊里,一身蓝印花布的水乡姑娘却是万种风情;在曹公生糟坊里,小酌一杯美酒令人陶醉……
在小镇,还可以欣赏到众多古朴的民俗,诸如踏白船、皮影戏、花鼓戏、蓝印花布、竹根雕等手工作坊都可供游客参与操作。
六朝遗胜、梁时古寺、唐代银杏、清朝戏台,光阴流转,多少岁月轻描淡写,小镇都一一铭刻。
似水流年 一帘幽梦
乌镇的民风淳朴。尽管如今的乌镇每天都要迎接如织的游人,但乌镇的居民们仍然保持传统的生活节奏,宠辱不惊,缓慢悠长。三三两两的妇女在河边边淘米洗菜边谈论家长里短;撑一支竹篙的船夫用浓重的乡音朝着水阁中忙家务的主妇朗声叫道:“新鲜的莲藕要伐~~”;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张高背的暗红色木椅上,头一冲一冲地打瞌睡……这样的情景,在乌镇随处可见。
与白日的游人如织相比,乌镇的清晨与暮霭是最叫人留恋的。在镇里住上一晚,是游乌镇最好的选择。
清晨,推开窗,有老人慢慢从窗下的河中摇小舟而过,脚下竹篓,手中长桨,晃晃悠悠;透过氤氲水雾,看见桥上挎着篮子、挑着担子来来往往走过的人;此起彼伏的带着江南口音的吆喝声从远处传来;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早市粽子、糕点混合的清甜的味道。
乌镇的老居民,至今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走在夜晚的大街上,只听见自己踩在青石板上的脚步声。窄窄的街道是那样的幽深,古朴的民房倒影在清清河水中,婆娑的树影在水中摇曳。一轮残月,杨柳依依,流水无声,白墙黑瓦,似水流年,都化作一帘幽梦。
旅游小贴士
景区门票:60元/人
行:杭州汽车东站有直达乌镇的中巴车,约一个半小时一趟。自驾车可走沪杭高速公路、国道320公路或318公路经桐乡到达乌镇。各地到乌镇大概距离为:上海-乌镇135公里;杭州-乌镇95公里;苏州-乌镇120公里;嘉兴-乌镇40公里;桐乡-乌镇15公里。
住:乌镇三星标准的有“子夜酒店”,景区望佛桥边上的“望佛客栈”是准三标准,价格丰俭由人。此外,还有西栅的通安客栈和民宿(民居式旅馆)。
食:乌镇羊肉、翰林圆蹄、千里飘香、剁椒白水鱼是乌镇的名菜,荷叶粉蒸肉和定胜糕是当地有名的小吃。镇内著名的饭馆有逢源酒楼,是建于清末民初的百年老店,菜肴以传统土菜为主。此外还有翰林府第酒店和子夜大酒店。
购:乌镇的特产主要有姑嫂饼、杭白菊、三珍斋酱鸭、乌镇羊肉、熏豆茶、三白酒等,最引人注目的是蓝印花布,极具江南水乡特色。
(原载于《经济参考报》10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