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日记 另一只眼看加息

(2006-08-24 23:44:17)
分类: 投资日记

      央行决定自8月19日起加息0.27个百分点,本周一股市即大幅低开,但迅即被收回,终盘并报收红盘。今天是本周的第四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再涨10点,似乎已有突破趋势。

      按照一般的货币经济学理论,本币利率上升,则本币汇率亦会上升。本币汇率上升,则以本币计价的资产相对于外币在价格上更有吸引力。这就是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则地产和股市会上涨的原因。更有好事者以日本和我国台湾货币升值导致地产和股市大涨为例,说明中国股市和地产必将亦步亦趋,达到什么点位云云.
 
       加息透露出的信息是什么?
 
      此次加息与4月28日那次不同的是,本次是存、贷同时上调,长期贷款利率升水幅度更大。
 
     一般降息,是通过降低资金成本,增加流动性,放松银根....目的是刺激低迷的经济和消费;升息就是相对的,提高资金成本,降低流动性,收紧银根...目的是控制、抑制过度景气的经济。我国现在的经济还谈不上过度景气,而只是投资饥渴症造就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盲目的重建导致某些行业过剩,致使生资价格飞升成品供给过量价格走低。

 
     本次加息,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

     1、经济在快速发展,在不断向上;
     2、局部投资过热,要控制,以防范过去低级错误;
     3、投资饥渴症力量强大,难抑制;
     4、加息提升资金成本,需要回报更高、更有效率的投资项目;
     5、存款加息一旦进入升水趋势,能否导致本币汇率升水预期加深、加速?

 
      上述信息1、2、3、4、5都可以为操纵者利用,至于是向上还是向下操纵?只有事后才知道。从这几天市场的走势看,似乎地产并没有与大家预期的那样受到打击,反倒是因为加息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走高。但是不是主力布置的陷阱呢?相信很快就会见分晓。
 
       从历史上看,1993年的两次加息,之后市场被踹到500点以下去,96年才缓过来。不过,1996年以前的市场公司数量有限,总体容量有限,市场同中共同利益相关程度很有限。2004年10月底也有过一次加息,存贷款利率同时上调,之后市场自1300被踹到998点,此刻的市场容量已经很大,不过,当时没有金融体制改革,国资多寡还是沿用净值计算。

       这次加息,有可能就是各路评论者所讲的,是中国正式进入加息周期的确认。而在这种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如何?也就是指数运行方向,恐怕长期还是向上的,中短期(年内)或有休整,因为:

       1、大市值公司市价同香港市场相比,没有93、94~04年那么高的升水泡沫,很多还低过香港市场。

       2、股权分置改革后的A股市场已经发生变化,证券市场成为新载体--一个衡量国有资产多寡的记价器,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圈钱之地”,资本市场又要成为新工具---国家自身金融混业帝国建立的基础。(今天有报道说,国资委准备将其只管的上半年亏损15亿元的东方航空公司下放给上海市管理,对价是将上海洋山深水港交由国资委管理。东方航空下放后上海可以将其与上海航空重组,增强其国际枢纽港的地位,而洋山港也即将成为吞吐量世界最大的港口。)
 
        人民币会加速升值吗?

 
        按照上述所说的理论,加息将使人民币升值。可我们看到,人民币的走势不是这样的。人民币兑美元今天在询价系统收报7.9725元,较上日的收盘价7.9699元继续下跌。为什么利率提升并没有促使人民币加速升值呢?这可能有7月份固定资产和物价指数回落的原因。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回落是行政命令逼出来的,严重失真,一旦由于资金链断裂很多项目出现坏帐,将迫使高层收手。到时候,投资回升的速度将很快——人民币不改革,投资温度降不下来;另外,物价指数更是骗人。中国统计局的物价指数的权重中,食品占了1/3,而人们普遍关心的居住类消费只占约14%。这个权重仍然是10年前的算法,没有体现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后,收入或消费的绝大多数都与住房相关。另外,在物价的权重中,城镇和农村价格指数比重约为65%和35%,这也是20年前的比重。现在,城镇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占总额的比例超过75%,也就是说,城镇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权重也被大大地低估了,当然,过去没有那么多服务收费,这项消费的权重和价格指数也被低估,特别是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的价格指数长期徘徊在1%以下,这导致消费者的个人感受严重不一致。所以我坚持认为,中国的物价指数大大地超过5%。如果今年粮食减产过多,通货膨胀的压力立刻显现。因此,今年9月后,人民币很可能是先升值后贬值,而利率也将被迫提升。可那时的股市和地产价格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