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拉维许:美国带头,全球减速

(2006-08-19 12:47:15)
分类: 专家视点
     今明两年,美国将引领全球经济经历一次较大的“中期调整”,但全球经济出现严重低迷状况的风险仍然很低
 
     现在,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减速。可以预料,不久之后,世界经济的其他部分也将跟进。

  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只有2.5%,而一季度为5.6%,去年则是3.2%;我们预计,下半年将会略微反弹至2.8%。

  美国经济放缓将波及全世界,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由此跌去0.4-0.5个百分点。再加上能源价格高企、欧元区和日本货币紧缩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我们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只能增长3.3%,而今年和2005年分别为3.8%和3.6%。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预计欧元区和日本经济都将在今明两年间减速——欧元区从2.1%减到1.7%,日本从3.2%减到2.3%。中国虽然二季度增长加速至11.3%,我们仍然相信,中国政府将成功地把今年超过10%的增速降低到2007年的9%。

  油价一再创纪录且仍在攀升,是全球经济在2006年遭遇的最强劲的一股逆风。未来的几年,情况也不会有多少缓解,下一个把油价推到新高的“事件”早晚会出现。7月初就发生了两桩这类事件:一个是尼日利亚油田地区反政府活动的加剧,一个是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众所周知的冲突。市场恐慌加上能源需求持续走强,将使石油价格在今年多数时间里保持在高于70美元/桶的高位上。不过,随着世界经济减速,我们预计油价将稍有下降。而从中长期来看,持续的高油价将刺激供应,并鼓励节约,从而减少需求。

  2007年,通货膨胀将继续上行。不过,由于种种结构性和周期性的原因,通胀和通账预期不会构成威胁,而且,压力将开始略微减轻。约束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原因包括:

  第一,亚洲(包括中国)有大量的过剩产能,换言之,始终存在着产品价格下降的压力;

  第二,管制的放松,导致多数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竞争压力剧烈;

  第三,多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瞄准一定的通胀率,过去20年里,这种措施在世界范围内异常有效地降低了通胀率水平,并减弱了其波动。

  全球的货币紧缩周期可能将持续至2007年上半年。过去两年里,除了少数例外,各中央银行都已经在缓慢而平稳地抽出流动性。  一些国家开始这一过程较早(比如美国),另一些才刚刚开始(比如日本),而其他一些已经停止(比如英国)。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在8月再一次加息,然后暂停——尽管在年底前美联储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日本央行在7月14日结束了六年来的零利率政策,随后,可能会一直加息,但不太可能在明年年底之前让利率高过1%。最后,中国人民银行也将紧缩货币政策。这一波虽不完全同步但广泛存在的全球性利率上调,是全球经济面临的第二股逆风。

  过去几年里,许多地区享受到了强劲的出口增长,对它们而言,预期中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将产生又一股逆风。在3月和4月走弱之后,美元在5月、6月和7月重新走强。之前走弱,是由于美联储表现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市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接下来的走强,则是商品和新兴市场股票下跌的结果。

  现在,美元潜在的基本面仍然低迷。美国规模庞大且仍在增长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被高油价进一步恶化。此外,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一旦美联储结束其紧缩周期,投资者很可能会再次关注其经常账户的不可持续性。我们预计,欧元和日元将在未来两年里升值15%,而人民币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年升值3%-5%。

  弱势美元给世界其他地方带来的问题,比给美国带来的更大。对美国经济来说,通胀率小幅上升的不良后果,很可能被强劲的出口增长所抵消。但对其他地区而言,除非出口增长的后果被刺激内需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在欧元区和日本最不可能——冲销,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美国所引领的经济减速。

  总之,虽然全球经济今明两年将经历一次由美国引导的较大的“中期调整”,但出现更严重的低迷状况的风险仍然很低。在经历了三年高于一般水平的增长之后,世界经济注定减速,但减速仍然是温和的,情况不大可能更糟。而且,尽管通胀率最近有所上升,比起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历史水平,仍然是相当低的,未来也会继续处于控制之中。

  更进一步,虽然各国央行已经开始紧缩货币,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较过去20年的水平仍然相对适当。因此,通过消除通货膨胀压力,这一轮减速可能将确保全球经济在未来数年里保持目前的增长水平。■

作者纳里曼贝拉维许(Nariman Behravesh)为Global Insight首席经济学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