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钢铁业“夕阳无限好”

(2006-06-25 14:05:56)
分类: 投资日记

   夺卢森堡钢铁公司阿塞洛(Arcelor)的控制权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传奇战役,它不仅成了21世纪初史诗般的收购战之一,而且还突出表明了全球钢铁业已重获显要地位,值得关注。

    19世纪末,钢铁业曾是人们瞩目的焦点,颇具魅力,包括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和JP摩根(JP Morgan)在内的钢铁业和金融业巨头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美国钢铁(US Steel)。

    但自那以后直到最近几年,钢铁业大部分时间都在走下坡路,因为它输给了其它基于更新技术的制造业。

    上世纪90年代末,钢铁业与其说被认为是“夕阳”产业,还不如说是一只脚踏进了坟墓的行业。但过去5年里,中国对金属的需求大幅上升,钢铁企业间也进行了一系列并购,令钢铁业获得巨大发展,变得更有利可图,且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2001年末以来,钢铁价格上涨了3倍,钢铁生产商的利润普遍大幅提高,将钢铁业推向了一个新的位置。对此贡献最多的是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这位语调平和的印度商人是全球首富之一。

    米塔尔先生是总部位于荷兰的企业米塔尔钢铁(Mittal Steel)的董事长和主要所有人。自2000年以来,他指挥了一系列收购,使他的公司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去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

    米塔尔先生扩张的努力被其它公司照搬,其中包括日本钢管(NKK)和川崎钢铁(Kawasaki),这两家大型日本公司合并成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JFE),而美国最大的两家钢铁生产商美国钢铁和纽柯(Nucor)也在继续进行收购,以使规模显著扩大。

    俄罗斯,规模较小的前国有钢铁集团不断合并,形成了包括耶弗拉兹(Evraz)、谢韦尔钢铁(Severstal)和新利佩茨克(Novolipetsk)在内的大型钢铁公司。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俄罗斯钢铁生产商也表现出参与国际并购的兴趣。

    所有这些行动的背后是这样一个观点,即与稍小企业相比,规模大的公司——尤其是在周期性产业中——更有能力调整生产以适应需求模式,因而能保持高水平的价格和盈利能力。

    也有观点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善于将研发产生的固定成本分摊到大量产品上面。它们还有更好的机会向全球消费者——如汽车业的消费者——提供优良的服务。

    今年1月份,米塔尔先生发起了他最大一次收购交易努力,令人惊讶地宣布竞购业内第二大企业——总部位于卢森堡的阿塞洛。阿塞洛在2001年刚刚成立,由三家已有的欧洲钢铁企业合并而成,它本身也在通过一系列结盟而迅速壮大。

    从 发起竞购阿塞洛至今已有4个多月的时间,竞购战的结果仍远未确定。米塔尔先生给阿塞洛的开价是258亿欧元,而阿塞洛从第一天开始就表明它反对该提议,并设计了另一个计划对抗米塔尔的出价。阿塞拉的计划是同谢韦尔钢铁合并,后者的董事长和主要所有者是40岁的前经济学家阿列克谢"莫尔达绍夫(Alexei Mordashov)。

    莫尔达绍夫将把他控制的资产置入新的阿塞洛/谢韦尔钢铁公司,作为交换,这位俄罗斯钢铁寡头将获得新公司38%的股权,从而使他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该公司未来的财富,尽管他的官职将只不过是“非执行总裁”。阿塞洛粗略估算,他目前控制的这部分资产价值为140亿欧元。

    如果交易获得批准,新的阿塞洛/谢韦尔钢铁公司将超越米塔尔,成为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尽管其7000万吨的预计年产量将远远低于阿塞洛/米塔尔合并后的产量,后者将达到每年1亿吨以上。

    为掌控一家长期植根于西欧的巨型企业的未来,一个印度人和一个俄罗斯人展开了斗争。这可能预示着,新世纪中钢铁行业还将出现其它大型交易。同时,多个参与者决心在争斗中脱颖而出成为老大,反映出这样一个观点,即现今钢铁企业的未来的确值得争夺。

    多年来,钢铁一直是保持全球经济旺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即便其赢利能力在多数时候并不那么熠熠生辉。去年,全球钢铁产量达到11亿吨,产值接近8000亿美元。

    钢铁涉及从罐头到建筑等一系列终端行业。但直到最近,它还缺少一个重要元素——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缺少规模足够大的钢铁企业,这样的企业有能力实现全球化运营,并拥有足够的市场力量,对定价施加向上的压力。

    过去几年的迹象表明,合并进程非常活跃。咨询集团埃森哲(Accenture)的金属业专家约翰"利希滕斯坦(John Lichtenstein)认为,不管米塔尔/阿塞洛和阿塞洛/谢韦尔的合并组合哪个会最终胜出,企业相互联合的模式都将会继续。

    “到2010年,我预计钢铁业前5强将控制30%的市场,每家的平均年产量约为8000万吨,”利希滕斯坦说。“这将标志着市场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2000年,前5强企业仅控制了14%的市场份额。”

    提升钢铁业的另一巨大因素是中国需求的飙升。这导致在2000至2005年间,全球钢铁消费量平均每年上升近6%——远远超出1970至2000年间的水平,当时年均增长率仅有疲软的1.9%。

    据美国咨询公司世界钢铁动态(World Steel Dynamics)称,从现在起到2015年间,全球钢铁需求可能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的需求以每年4%到5%的速度增长,世界其它地方的年增长率为3%。

    虽然中国现在占世界钢铁生产和消耗的份额达到近三分之一,人们担心,中国会最终成为一个大规模钢铁净出口国——使其它地区的市场上充斥着廉价钢铁,从而打压价格——但至少在目前,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

    世界钢铁动态5月份曾预测,在今年仲夏之前,钢铁业基准品种——热轧钢板的出口价格很可能从每吨略低于600美元轻松上涨到700美元,表明钢铁业还将有一段利润增长强劲的时期。

    此外,世界钢铁动态咨询公司预测,由于中国钢铁业的扩张步伐如此之快,中国的一些领先钢铁企业可能很快会加入到全球性整合行动中。

    该咨询机构认为,对于涉及宝钢(Baosteel)、鞍本(Anben)和武钢(Wuhan)等领军企业的合并,中国政府进行限制的几率很小。世界钢铁动态在近期的一篇报告中指出:“这些领先的中国钢铁企业很可能在几年内卷入国际性并购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