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推进城镇化不断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仍将快速推进。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存在一个“S”形发展规律:当城市化率达到30%以前,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当城市化率超过30%而未达到60%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出现持续加速趋势;而城市化率一旦超过60%,城市化进程又会相对慢下来,进入平稳推进阶段。我国城镇化率1995年以前在30%以下,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大约0.65个百分点;1996年达到30%以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25个百分点左右。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时间可能会在2025年前后,在这一期间的2012年前后将达到50%,从而出现城乡人口变化的“交点”;在“交点”之后,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于农村人口规模,就像剪刀一样,开口越来越大。因而,“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一直保持快速推进的势头。城镇化快速推进,必然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因为城镇各类建设需要巨额投资,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不断增加的城镇投资和消费需求,构成“十一五”内需快速扩大的主要来源,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效应日益显现
建设新农村是城乡相对均衡的增长政策,在城镇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就会在不断扩大城镇需求的基础上,使农村需求不断扩张。无论是加大对农村路、电、气、水、信息等硬件性基础设施投入,还是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软件性基础设施投入,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都会显著增加农民的实际投资和消费需求。即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每年减少1100万人(最近10年农村人口累计减少1.14亿,城镇人口累计增加2.1亿),到2012年前后城乡人口各占全国人口的一半时,也还会有6.75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投资和消费不断增加,以及随着恩格尔系数下降带来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大宗消费增加,将使农民的整体购买力不断提高,并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大跨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国还要继续推进大跨度的地面交通、航空、水利、油气管道、光纤电缆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设施以及大规模技术创新设施等建设,这就需要大量投资。这些工程规模大、项目融资多的设施性投资,虽然没有制造业投资那样高的消费需求弹性,但也会形成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并通过快速扩张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创造出持续增加的国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大跨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大跨度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时期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和质量改善
我国未来工业发展的主题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提升质量和效率,要求改变制造业单兵突进的状况,逐步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比如,工业制造过程要提高研发、信息和现代物流的贡献率,通过加快发展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愈益强大的制造业体系也必然为不断扩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创造巨大的需求。从消费性服务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以来,人均收入快速增加,消费水平快速提升,居民的非食品消费份额不断提高,再加上具有很强消费能力的新生代消费群体正逐步改变传统家庭消费行为而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化消费,使得社会化消费的服务需求快速扩大,这个趋势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明显。
劳动力价格提升有利于拉动国民消费需求增长
在通常情况下,人均GDP水平越低,内需扩张力越弱;一旦人均GDP水平提升加速,内需增长亦会随之加速。但这里还存在一个分配问题。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如果GDP的分配更多流向利润而不是流向工资(尤其是产业工人的工资),甚至出现利润侵蚀工资的情形,那么实际消费需求的增长就会慢于投资需求的增长。在这种分配格局下,人均GDP增长不一定意味着国民消费需求以同样速度增长。反之,如果人均工资增长加快,即使GDP总量、利润、投资保持既定增长,也会使国民消费需求增长加快,从而使内需得到有效扩大。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外资企业利润存在境外转移现象,外资利润侵蚀工资具有更为明显的紧缩国民消费需求的效应。“十一五”时期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扩大国民消费需求上,运用法律和政策措施,保障劳动者权益,改变目前劳动力价格低廉、利润侵蚀工资的分配格局。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最新情况看,企业增加员工的薪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将为“十一五”时期工资增长拉动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增进之间建立协调均衡作出贡献。
文章引用自: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6-06/23/content_7057567.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