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股市迎来了罕见的历史性行情,上证指数自去年末的1067.41点一路飙升,指数最高涨幅达57.87%。这轮行情有多方面的推动因素,其背后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在于,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引发的资产价格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自2006年7月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的取向下,准备金率政策的出台短期内将削弱货币流动性过剩局面,从而抑制A股市场的表现。
在资金推动行情中,市场对资金面的反映极为敏感,近期许多不确定因素已经开始产生,周边股市尤其是香港国企股的大幅度调整、国际市场金属价格的下跌、市场的扩容速度的加速、众多股票尤其是绩差股估值已经处于不合理的高位、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临近上限、市场短期内的非理性上涨等等因素都将导致市场风险也随之加大。
本次货币调控政策的出台直指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据6月14日央行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2006年5月份,M1和M2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1%和19.5%,均创下了年内新高,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15.1%,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6%,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94亿元,同比多增101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达到1360亿元,同比多增了727
亿元,中长期贷款有明显反弹的迹象。
表面上看,5月份人民币信贷新增规模达2094亿元,而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3172亿元,5月份增量较4月环比有所下降;但考虑到5月份传统上属于银行体系的贷款的季节性淡月,实际上今年5月2094亿新增信贷规模在历史各年相同月份上仅次于2003年,是历史同期次高水平。通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也可以看出,今年年初以来的货币信贷过热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此央行货币政策转向进一步紧缩有其必然性。
历史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下半年以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开始步入“宽货币,紧信贷”格局,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差额逐渐回升并不断扩大(M2-M1),该指标的同比增长率从2004年8月的12.76%一路上升至2006年1月的22.08%,并在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增速保持在20%之上,背后则是商业银行存贷差的持续扩大,这意味着货币资金在2005年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的步伐放缓,在较低的真实利率与较高的储蓄率条件下,整个金融市场呈现流动性过剩局面,过剩的资金必然在金融资产市场领域寻找出路,从而引发金融资产价格上升。
从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国内其他市场情况观察,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的飙升现象在很多领域已经出现:无论是债券市场、房地产、黄金、大宗商品、甚至字画等收藏品等等资产价格均经历过了大幅飙升行情。从广义的角度讲,由于这类资产具备以货币计价、可交易、易贮存、能够保值增值(但不进行直接生产投资)的特点,因此均可以计入金融资产范畴。因此,从整个金融资产市场全局角度来讲,与国内其他金融资产相类似,本轮股市行情的火爆正是由于货币过剩引发的资产价格重估趋势的结果。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往往是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终结者,这取决于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否持续。调整准备金率属于较为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将对金融体系流动性带来较强的抑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距离此项决定的实施仍有一段时间,商业银行有充分的调整时间和流动性管理空间来满足新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加之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经历过流动性紧张的历史经验,因此,这次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将小于2004年4月和2003年8月。
由于尚不能断定未来央行的紧缩政策能否持续(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未来宏观经济表现,而宏观经济又直接受货币政策影响),因此目前情况下,我们尚难以断言流动性过剩引发资产价格重估过程即将终结。
伴随本轮行情的深入,目前全部A股市盈率已从14倍上升至22倍左右,其中代表绩优蓝筹股上证50指数市盈率则从10倍升至16倍左右,绩优蓝筹股的估值水平经过此轮上涨仍属合理范围,只要企业盈利保持增长,在维持目前市盈率的情况下,股价仍存有上行空间;而绩差股的股价经过此轮上涨则股价虚高,单纯依靠资金推动的搏傻行为明显带有泡沫性质,在流动性变局产生之后存在价值回归要求,今后股市的调整将以结构性调整为主。http://jjckb.xinhuanet.com/www/MyHits.asp?TempNum=17304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