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行实践结束后,准记者们就成了正式记者。广告这块则特别组织了一场内部招聘会,对我们进行内部再分配。
此时正赶上报社组织策划“中国南方数码生活展”。我们几个便被分到企划部。
进企划部之前,就听同事们说,总监李琼芳是个工作狂。传说中,她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早晨上班还能坚持不迟到。这个传说我没有考证,但从见第一面起,我就感觉到她处在亚健康状态:脸色白里透黄,眼睛里始终噙着疲惫,轻柔的语音有时候让人觉得有气无力。这与李洋看上去的精力充沛,听上去的粗哑磁性形成鲜明对比。
李琼芳待人比较和善,对我们总是笑脸相迎,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工作的严格要求,也不影响我们对她的敬畏。
她将我们分成若干小组,几个人一组负责整个活动中某一方面的工作,定期向她汇报工作进展,其余时间则由我们自己支配。
我当时与几个同事一起负责策划一个小型现场活动。第一次做这样的事,包括给客户的报价都要我们自己拟,我完全没有头绪、没有概念。李总就让我们多与业务部门的同事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
业务部门的同事们对这次活动都十分重视,对我这个新人也特别客气,有问必答。我不知道天高地厚,给方案定价几十万。他们并没有笑话我,只是婉转地跟我说,定价太高,客户参与的可能就很渺茫。李总知道后,微笑着对我说,你觉得可以,那就这么定,但是一定要给客户觉得值当的理由。
不过这件事情让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企划人员必须有业务经验。企划不能漫天海地的乱划,必先熟知市场和客户的情况和需求。
这个活动是在我离开广州之后才施行的,很遗憾,没能亲临现场去感受一下。
后来,企划部老员工军哥、风姐,新人武进、姚子等都一起来了北京,小金他们留在南都,后来也各奔东西了。洁娜不知有没有变动,颇有艺术家气质的子禾大哥现在已经不知去向,想起他那壮实身板,就有一种安全感。如今对企划部的记忆也仅限这些人,这些事了。
其实说到企划部,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神人梅文华。
老梅是为了办新京报从外挖过来的。而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他就是将来新京报第一任企划总监,所以平时跟他十分相处随意,甚至送他一个外号:“没文化”,当面都是直呼“老梅”。
实际上此公很有文化。他不羁言行,颇有放浪形骸之外的晋唐遗风,在我看来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不敢说跟他惺惺相惜,但我还是比较欣赏此公的。首先是乐观,成天笑呵呵的;其次是直爽,有什么说什么;然后是理想,我一直觉得他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中。
老梅后来离开新京报去了上海,有一段时间又出现在主语,现在重又消失。还说要一起吃个饭聚聚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