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分类: Web2.0思考 |
苹果靠“听歌”撑起了ipod这么大一个市场,亚马逊靠着“阅读”这个需求也能撑起一个big thing吗?本周一,亚马逊推出了历史上第一款硬件产品-Kindle,电子书籍阅读器。之前,Sony同样推出过类似的阅读器,但效果不佳。
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国外网站在这方面的魄力、突破和创新。偏偏今天看到《环球企业家》杂志的一篇“互联网盛世危言”,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Google竞标美国700Mhz频率、投资建设海底光缆以及推出手机操作系统的消息不断袭来。相比较的话,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在做什么呢?恐怕不仅仅是本地化的区别吧?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这些国际性的互联网大鳄,我们的思考甚至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本地化的过渡竞争已经让企业失去了“做大”的能力。
回过头来说Kindle,尽管Kindle一上市便引来了各方的批判。但值得肯定的一点,对于亚马逊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创造性的产品,第一次看到这个news,我跟我的同事说,这将是一个不亚于iphone的大东西。为什么?因为它正在试图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一旦Kindle成功了,这将是一场新的“阅读”革命。我觉得,这种可能很大。
反对者认为Kindle的最大挑战是“人们捧着书本读的感觉”,就好比在中国轰轰烈烈了一把的电子杂志,最终人们发现的还是翻着纸张品味的感觉。我觉得,这完全是对Kindle的一种误读,事实上,Kindle最终改变的是时间,而不是去破坏人们读书的需求。Kindle在人们有阅读需求的时候,有效的利用了时间,这才是Kindle存在的基础。
所以,与其说Kindle是一个电子书籍阅读器,不如说它是一个便携式的多功能阅读器。很好,亚马逊在提供了便宜的书籍下载服务外,还提供了newspaper、blog等内容,我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纽约时报》,还可以上网免费浏览。并且,Kindle还提供了方便的无线网络(EV-DO)接入,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的需求,至于屏幕的问题,慢慢去完善吧。
那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阅读这个需求能撑起一个终端市场吗?或者换个方向,我们是需要把这些功能集中在一个东西上(比如手机),还是分散在多个终端里。答案似乎很明显,手机集成了MP3播放功能,没有阻止ipod的火爆,集成了拍照功能,也没阻止人们去购买数码相机。ipod背后是娱乐休闲时尚,kindle的背后则是价值阅读和随身工具,分化需求的规模化,让kindle有了机会,去抢夺手机和便携PC的市场。
Tags: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