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一直想写,没抽出时间。今天好了,有空做一个简单总结。在国内提到blog,大抵有两个最近的理解:它是一个日志,用户可以用它记录自己的生活行为等等;另外,还有一个理解就是,它是一个媒体,用户参与创造了内容,并形成了一种新媒体形式。

第一种理解最初级,事实上,我们当下被讨论最火热的blog与此无关,真正将blog推向一个高度的是它的媒体特征。说白了,记录生活的blog没有产生再聚合的内容价值,它只属于你自己的小圈子,而具备信息价值的内容才是blog作为媒体的关键。这在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blog作为精英创造内容的判断。

当blog内容产生了聚合的价值,它才有了形成媒体的基础。从这个出发点去考虑的话,我们很容易能够理解:为什么草根的内容很难成气候?因为它不存在媒体属性。尽管这批人数量庞大,但是依然比不上一个分领域的细分的blog network人群。

广告是一个最直接的价值考证。当blog形成一个细分媒体,将能够创造出巨大的广告价值,而草根呢?抱歉,即便人群再大,恐怕也难被认可。所以说,这是一种质的差别,与数量无关。(昨天上午,在我们主办的IT沙龙上,关于视频的走向与此类似)

很可惜,我搜索了我能想到的。尽管,在国内blog搞得红红火火,但没有一家说得上的以此形成的媒体网站。即便在最容易形成媒体的细分领域:比如tech blogger,也是如此。相反,在国外则情况迥然,单单在tech这个领域,就已经产生了包括TechCrunchGigaOMTechMeme等媒体网站,并且日渐强势,它们无疑比传统媒体更具竞争性。

我们不具备产生blog媒体的基础吗?显然不是。拿tech blog media为例。我觉得,现在是进入了几个误区:1,过于单一的news发布造成无法形成媒体关注度,中国互联网媒体是全球“最发达”的,最不缺的就是news,相反好的观点是当下最紧俏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2,缺乏强势的精英blog network推动,同主题的blog群体是形成媒体的关键,事实上,我看到的大多数network都没有focus在某个领域;3,缺乏好的内容聚合手段;4,缺乏必要的媒体化运作。

Tags:,